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和顺图书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

和顺图书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

  • 字数: 226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耿达|责编:庄士龙//胡庆英
  • 商品条码: 97875228191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和顺图书馆位于中国西南边城腾冲,创建于 1928年,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 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在一定意义上讲,和顺图书 馆的发展历程乃是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历 史缩影,甚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图景 的集中呈现。就和顺图书馆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 了由私立图书馆到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功能也不断 扩展延伸;就和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变迁而言,和 顺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是与地方乃至国家甚至南亚东 南亚区域性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息 息相关。把和顺图书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来考 察,即走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通过和顺图 书馆这一“窗口”来探视中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生 成发展的社会镜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和 顺图书馆经验事实的发现和解释,本研究论证了乡 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机制与发展路径。和顺图书 馆经历了从乡村内生型公共文化空间到行政嵌入型 公共文化空间到共建共享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 在自发生成阶段,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依赖于乡土社 会的内部资源网络及其调适能力,主要是以立足乡 土服务乡邦为宗旨;在政府主导阶段,政府通过政 治嵌入逐步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管控,并按 照事业单位体制进行管理。这期间由于政府借助一 体化行政命令体系,建立起了科层式公共文化生产 分配机制,资源向上集中。这虽然从体制上保障了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较稳定的经费来源,但同时也 导致其“悬浮”于乡土社会,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生 活脱节;在共建共享阶段,政府更加注重顶层设计 ,不断优化体系建设,增强文化治理能力,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鼓励社会参与,重视各方力量的汇入 与整合,建立各方联动的协同机制,提升了综合效 益。本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发展 不仅依赖乡土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还依靠国 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 要基于乡土社会、政府行为、社会资源、功能转型 、民众参与等要素,只有乡村社会内部形成的自然 性秩序与外部嵌入的建构性秩序有机耦合才能促进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健康长效发展。
目录
绪论 西南边地、图书馆与公共文化空间 一 进入中国西南边地腾冲 二 图书馆与现代化 三 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 四 资料使用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前奏:西南边地的文化潮流先声(1902~1927年) 一 和顺人的贸易网络与文化反哺 二 和顺人的社会团体与思想革新 三 和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小结 文化潮流的跨境传播与地方创造 第二章 创生: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1928~1941年) 一 和顺图书馆创建的历程 二 和顺图书馆创建的社会网络 三 和顺图书馆与乡村社会文化的互构 小结 现代图书馆如何扎根乡土社会 第三章 守护:时代大变局中的守望者(1942~1979年) 一 滇西抗战中的和顺图书馆 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和顺图书馆 三 “文化大革命”中的和顺图书馆 小结 守土守文:和顺乡民的文化自觉 第四章 转轨: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1980~2011年) 一 事业单位体制与文化格式供给 二 体制嵌入与服务内卷化 三 情感连接与空间生产 小结 国家治理与地方知识 第五章 共享:多元场景中的文化展示(2012年至今) 一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和顺图书馆 二 多元场景中利益的冲突与调适 三 和顺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图景 小结 文化场景与社会空间 第六章 结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生成演进机制 一 自发生成阶段:乡土社会的调适 二 政府主导阶段:政府行为的嵌入 三 共建共享阶段:多元力量的整合 四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和顺图书馆照片 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