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秦汉谏议研究
字数: 192
出版社: 华夏
作者: 涂盛高 著
商品条码: 9787522202716
版次: 1
页数: 282
印次: 1
定价:
¥7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第一节 谏议的种类 对谏的论述从古至今皆有,不同人对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谏的分类亦有不同。传世文献中,有关谏的分类的记载主要见于《说苑·正谏篇》《白虎通·谏诤篇》《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二十四年》《孔子家语·辩政篇》《册府元龟·谏诤篇》。《说苑·正谏篇》载:“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白虎通·谏诤篇》言:“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二十四年》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孔子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氏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谏,曹羁是也。三曰直谏,子家驹是也。四曰争谏,子反请归是也。五曰戆谏,百里子、蹇叔子是也。”《孔子家语·辩政篇》说道:“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册府元龟·谏诤篇》曰:“若夫事君有勿欺之义,廷诤有伏死之节,危言以期寤主,逆耳而思益国,是之谓直谏;酌王度而纠谬,攻时病而尽规,本献可替否之猷,遵救恶弼违之训,是之谓规谏;陈古义以喻今,寓文辞而导意,托事类以进说,因访问而申对,是之谓讽谏;排奸罔避乎恶讦,救危靡俟乎旋踵,蓄愤悱而有犯,本质亮而不回,是之谓强谏;含忠有素,赍志将没,忘躯而图国,忍死以绪言,是之谓遗谏。”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传世文献对谏议的分类具体如下: 《说苑》将谏议分为正谏、降谏、忠谏、戆谏、讽谏。 《白虎通》将谏议分为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 《公羊传注疏》将谏议分为讽谏、顺谏、直谏、争谏、戆谏。 《孔子家语》将谏议分为谲谏、戆谏、降谏、直谏、讽谏。 《册府元龟》将谏议分为直谏、规谏、讽谏、强谏、遗谏。 以上分类大同小异,都将谏议分为五类,本书参照上述分类,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将谏议分为以下几种:谐隐讽谏、随事规谏、正色直谏、犯颜强谏、怀忠死谏。说明一点,本节主要讨论谏,对议涉及不多。 一、谐隐讽谏 谐隐讽谏是指进谏者针对君主过失,不直言,不激言,用隐晦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君主依靠自己的理解方能领悟进谏者所言的背后真意。这种方式没有直陈君失,保存了君主的颜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进谏者本人也能从容淡定地进言,降低了因惹怒君主给自己或家人带来祸端的危险。孔子曰:“忠臣之谏君……唯度主而行之,吾其从讽谏乎。”孔子最喜欢讽谏,认为其最得君臣之体。谐隐讽谏对进谏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进谏者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卓越的文采,更要求他善于察言观色和把握进谏时机。 进谏者可以采取幽默的方式向君主进谏,让君主在笑谈中愉悦地接受谏言。优旃为秦倡侏儒,善于在君主面前笑谈,给君主以启迪。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非常同情他们。于是,在陛楯者上殿为秦始皇上寿山呼万岁时,优旃面对始皇笑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拿自己个儿矮作为笑资,给始皇以启迪,最终“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始皇想要扩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四至广阔。优旃没有阻止,反而笑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采取幽默的方式对君主进谏言,始皇“以故辍止”。 进谏者还可以采取写文章的形式向君主进谏。这种进谏方式亦不直说其事,而是通过文章的寓意暗“讽”君主,让其自己体会,进而达到进谏的目的。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武帝好之,召见了他。司马相如奏《游猎赋》,讽谏武帝崇节俭:“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宣帝好神仙,曾派谏大夫王褒持节赴益州求金马、碧鸡之神。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讽谏宣帝,其云:“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侨、松。”扬雄奏《甘泉赋》讽谏成帝事鬼神以求后嗣之事,“上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雄)还奏《甘泉赋》以风”。成帝时,外戚王凤兄弟权势很盛,刘向时任光禄大夫,他担忧外戚专权太久会危及刘氏社稷,“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以讽谏成帝,建议成帝重视宗室,夺外戚之权。杜笃反对光武帝定都洛阳,认为“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上《论都赋》以讽。和帝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为了纠正时弊,张衡模仿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以讽谏君主崇节俭。傅毅对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不满,作《七激》以为讽。安帝时,“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陈忠内怀愤懑,不敢陈谏,作《搢绅先生论》以讽。司马相如以隐喻的方式进谏,不仅未惹怒汉武帝,反而使龙心大悦,而以其他方式所进谏言则大多未被采纳。当然,进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与进谏者的水平和进谏内容有关,也与君主的个人好恶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二、随事规谏 随事规谏指进谏者不采取隐晦或幽默的表达方式,而是以比较温和的态度,就事论事,比较委婉地指出君主的过失。在汉帝国日常行政及君主生活中,有大量的此种进谏。随事规谏与谐隐讽谏不同,随事规谏为就事论事,规谏后,君主过失即显现,无须君主感悟或思考;而谐隐讽谏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采取隐晦或幽默的方式,君主过失全靠君主个人感悟或思考才能发现。随事规谏得君臣之体不如谐隐讽谏,但对进谏者的要求也不如谐隐讽谏高,而且随事规谏的进谏者范围比较广泛,所言君主过失亦更全面,可涉及国事和君主私事各个方面。 宣帝好秘方以求长寿,刘向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经过检验后为虚妄之方,受到宣帝处罚。京兆尹张敞上疏谏曰:“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后尚方待诏皆罢。成帝时王氏外戚专权,哀帝即位后对此不满,渐夺王氏外戚之权,谏大夫杨宣上书为王氏鸣冤:“孝成皇帝深惟宗庙之重,称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圣策深远,恩德至厚。惟念先帝之意,岂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东宫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数更忧伤,敕令亲属引领以避丁、傅。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于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惭于延陵乎!”哀帝深感其言,复封王氏子弟。建武六年日食,曲阳令冯衍上书陈八事:“其一曰显文德,二曰褒武烈,三曰修旧功,四曰招俊杰,五曰明好恶,六曰简法令,七曰差秩禄,八曰抚边境。书奏,上将召见之。” 光武帝宠幸阴贵妃,郭后多次在光武帝面前表露不满,触怒光武帝将其废黜。郅恽谏言光武帝善处被废的郭后:“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愿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窦太后临朝时窦氏兄弟辅政,乐恢为议郎,此时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乐恢认为不应出征,上书谏曰:“《春秋》之义,王者不理夷狄。得其地不可垦发,得其人无益于政,故明王之于夷狄,羁縻而已。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汉之盛,不务修舜、禹、周公之术,而无故兴干戈,动兵革,以求无用之物,臣诚惑之。”桓鸾于桓帝时任议郎,桓帝宠幸宦官,任用群小,大兴宫苑,横征暴敛,桓鸾上书陈五事:“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省苑囿,息役赋。书奏御,忤内竖,故不省。”随事规谏虽陈君失,但因方式比较婉转,亦存君臣之体,故无惹怒君主的风险。君主能否纳谏取决于君主素质及所言之事是否可行等。 三、正色直谏 正色直谏指进谏者在君主面前直陈其失,毫无为君主隐讳的意味。虽所用语言较为直接,但方式并不粗暴,亦无蛮横举止,力度与强度介于随事规谏与犯颜强谏之间。正色直谏与随事规谏不同,正色直谏直陈君失,态度凛然,不为君主隐讳;而随事规谏只是就事论事,态度温和,虽陈君失,尚在一定程度上为君主讳。二者在君主面前均无粗暴蛮横举止则同。正色直谏与犯颜强谏也不同,犯颜强谏者在君主面前多有粗暴、蛮横举止,语言上常与君主冲撞;而正色直谏主要是在语言上直陈君失,行动上尚还文雅。鉴于正色直谏已经在言语上冒犯君主,有损君臣之体,此类进谏相对较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改西周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朝宗室皆为布衣,无尺寸封地。淳于越在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时进谏,直陈郡县制的弊端:“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提出了异议,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昌邑王刘贺即位之后,超迁旧部群臣,且与霍光争权,霍光与张安世密谋废立。昌邑王欲出游时,夏侯胜拦在车驾前进谏,直接指出:“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但昌邑王没有听从夏侯胜的意见,而是“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成帝在位时,众舅连年辅政,致使哀帝即位时王氏权势很大。此时杜业上书直言王氏权重事:“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建议哀帝削弱权臣,重用忠臣朱博。 光武帝一次外出打猎深夜方归,入关时,城门候郅恽拒不开门,致使光武帝只能从他门进入。第二天郅恽上书进谏光武帝,直言其奔赴远处日夜狩猎之失:“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万人惟忧。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暴虎冯河,未至之戒,诚小臣所窃忧也。”安帝在群小唆使下,将没有过错的独子即皇太子废为济阴王,张晧直陈安帝此事之过:“昔贼臣江充,造构谗逆,至令戾园兴兵,终及祸难。后壶关三老一言,上乃觉悟,虽追前失,悔之何逮!今皇太子春秋方始十岁,未见保傅九德之义,宜简贤辅,就成圣质。”但安帝不听。 桓帝宠爱出身微贱的田贵人,欲立其为皇后。应奉时任司隶校尉,他认为田贵人为“贱民之女”,不应超登后位,便上书直陈其反对意见:“臣闻周纳狄女,襄王出居于郑;汉立飞燕,成帝胤嗣泯绝。母后之重,兴废所因,宜思《关雎》之所求,远五禁之所忌。”桓帝听从了他的意见。灵帝即位之初,陈蕃、窦武合谋诛杀宦官,事既不成,反被宦官所害,陈、窦及其宗亲、宾客、姻属均被诛杀。此后,宦官专权达到高峰,内官张让等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子兄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黄巾既作,盗贼麋沸”。郎中张均心忧天下,直接向灵帝指出张角作乱的原因是宦官专权:“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 四、犯颜强谏 犯颜强谏指进谏者不顾君主情面,也不注重表达方式,直接陈说君主的过失,语言上甚至责骂君主,行动上甚至多有粗暴举止。犯颜强谏是最不顾及君主尊严和颜面的进谏方式,进言者最易因言取祸。在汉代,进谏者采取此类进谏方式,其内心并非如宋代某些谏官那样讦君是为了取名,而是真心希望能够纠正君主的缺失,忠君爱君之情不能自控,才以粗暴的方式进谏。此种进谏方式最容易和君主产生正面冲突,招致不测,进谏者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周昌性格刚烈直爽,敢在君主面前直陈其失。“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追上周昌并骑在他脖子上问:“我何如主也?”周昌直接回答:“陛下即桀纣之主也。”语有责骂意,但是高帝只是笑了笑,没往心里去。高帝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意,周昌当庭激烈争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汉高祖有次生病,不想见人,便下诏命令群臣不能进入宫廷,群臣均不敢入。十多天后,樊哙采取暴力形式闯入宫廷,并且在高祖面前流泪,直接指出君主深居不出的过错:“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听了他的话,“笑而起”。 汉元帝“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为了元帝的安全考虑,御史大夫薛广德请求元帝从桥上过去,元帝没有同意,薛广德直接说:“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元帝非常不悦,光禄大夫张猛解释后,元帝才听从薛广德的意见,但也指出薛广德“晓人不当如是”。光武帝曾欲出游,当时天下并未完全统一安定,正需要光武君臣宵衣旰食,所以申屠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为由谏阻,但光武帝不听,申屠刚采取暴力手段,“以头轫乘舆轮”,光武帝这才停止出游。建武八年,光武帝欲亲征隗嚣,郭宪谏曰“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动”,并且“当车拔佩刀以断车靷”,但光武帝依然没有听从郭宪的谏言。“其后颍川兵起,乃回驾而还。帝叹曰:‘恨不用子横(郭宪字)之言。’” 五、怀忠死谏 怀忠死谏指进言者心忧国事与君主,至死方休,临死前仍然向君主进谏得失或献策。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这种方式所进的谏言,往往会让君主感动,从而更易被君主听取。特别要提到的一种死谏,叫作尸谏,进谏者对君主缺失或时事不满,杀身以谏,以区区腐体警醒君主。这种死谏,最为悲怆。 汉代,重要大臣病笃或临终之时,君主通常会亲自或派人前去探望。享有这种待遇的都是国之重臣,位高权重,他们的临终谏言多半事关军国大事或者重要的人事安排。为了表示对重臣和国家事务的重视,君主往往会采纳他们的这些谏言。 萧 何 病 重, 惠 帝 亲 自 前 去 探 望, 并 问 他:“ 君 即 百 岁后,谁可代君?”萧何对曰:“知臣莫如主。”惠帝问:“曹参何如?”萧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丙吉对宣帝有私恩,宣帝能从巫蛊之祸中死里逃生并从布衣宗室成为天子,丙吉功不可没。但丙吉为人谦逊,对此绝口不言,宣帝因此更加尊信丙吉,任命其为丞相。丙吉临终时,宣帝亲自前往探视并请求其举荐人才。“吉病笃。上自临问吉,曰:‘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丙吉举荐了西河太守杜延年、廷尉于定国、太仆陈万年,宣帝对此三人皆委以重任。“‘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上述几例都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即将去世,君主轻临探望而求遗言,逝者之言,君主均予以采纳。 但是,并非所有大臣临终前都有机会受到皇帝探视并亲口向皇帝交代遗言。大臣的临终之言,如是书面形式,一般由亲近之人递交君主;如是口头形式,则由亲近的人转述给君主。君主听闻某大臣病重或将逝,有时亦会主动派使臣前去探望,收集遗言或遗书。 钟离意临死前,遗书谏言君主在太平盛世时,对于教化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遗言上书陈升平之世,难以急化,宜少宽假。帝感伤其意,下诏嗟叹,赐钱二十万。”外戚樊鯈去世前,光武帝派小黄门张音问其遗言,樊鯈指出两件弊政,请求君主罢之:“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奸。”“又野王岁献甘醪、膏饧,每辄扰人,吏以为利。”桓帝时,黄琼对五宦官专权不满,他临终前上疏桓帝谏言废黜五侯。“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黄琼)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疾笃,上疏谏。” 上述死谏均是大臣在病重或将死之时向君主进谏言,只是一般的死谏。最悲壮的死谏为尸谏,即大臣对君主的某些做法不满或者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上疏直言当下之失,然后愤然自杀,以表自己所言不妄及赤诚之心。两汉时此类死谏只出现过一次,即灵帝时,为修建宫殿下令增收田亩税,各州郡也要交纳修宫钱,巨鹿太守司马直对此不满,“时,巨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他上书极言灵帝之失,然后吞药自杀,以明其志。“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灵帝为之震惊,“暂绝修宫钱”。怀忠死谏所言之事君主一般都会听纳,但如果君主昏庸,忠谏者所言涉及君主亲信的群小,或者君主所痴迷的恶政,虽以死进谏,君主依然会拒谏。
作者简介
第一节 谏议的种类 对谏的论述从古至今皆有,不同人对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谏的分类亦有不同。传世文献中,有关谏的分类的记载主要见于《说苑·正谏篇》《白虎通·谏诤篇》《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二十四年》《孔子家语·辩政篇》《册府元龟·谏诤篇》。《说苑·正谏篇》载:“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白虎通·谏诤篇》言:“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二十四年》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孔子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氏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谏,曹羁是也。三曰直谏,子家驹是也。四曰争谏,子反请归是也。五曰戆谏,百里子、蹇叔子是也。”《孔子家语·辩政篇》说道:“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册府元龟·谏诤篇》曰:“若夫事君有勿欺之义,廷诤有伏死之节,危言以期寤主,逆耳而思益国,是之谓直谏;酌王度而纠谬,攻时病而尽规,本献可替否之猷,遵救恶弼违之训,是之谓规谏;陈古义以喻今,寓文辞而导意,托事类以进说,因访问而申对,是之谓讽谏;排奸罔避乎恶讦,救危靡俟乎旋踵,蓄愤悱而有犯,本质亮而不回,是之谓强谏;含忠有素,赍志将没,忘躯而图国,忍死以绪言,是之谓遗谏。”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传世文献对谏议的分类具体如下: 《说苑》将谏议分为正谏、降谏、忠谏、戆谏、讽谏。 《白虎通》将谏议分为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 《公羊传注疏》将谏议分为讽谏、顺谏、直谏、争谏、戆谏。 《孔子家语》将谏议分为谲谏、戆谏、降谏、直谏、讽谏。 《册府元龟》将谏议分为直谏、规谏、讽谏、强谏、遗谏。 以上分类大同小异,都将谏议分为五类,本书参照上述分类,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将谏议分为以下几种:谐隐讽谏、随事规谏、正色直谏、犯颜强谏、怀忠死谏。说明一点,本节主要讨论谏,对议涉及不多。 一、谐隐讽谏 谐隐讽谏是指进谏者针对君主过失,不直言,不激言,用隐晦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君主依靠自己的理解方能领悟进谏者所言的背后真意。这种方式没有直陈君失,保存了君主的颜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进谏者本人也能从容淡定地进言,降低了因惹怒君主给自己或家人带来祸端的危险。孔子曰:“忠臣之谏君……唯度主而行之,吾其从讽谏乎。”孔子最喜欢讽谏,认为其最得君臣之体。谐隐讽谏对进谏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进谏者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卓越的文采,更要求他善于察言观色和把握进谏时机。 进谏者可以采取幽默的方式向君主进谏,让君主在笑谈中愉悦地接受谏言。优旃为秦倡侏儒,善于在君主面前笑谈,给君主以启迪。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非常同情他们。于是,在陛楯者上殿为秦始皇上寿山呼万岁时,优旃面对始皇笑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拿自己个儿矮作为笑资,给始皇以启迪,最终“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始皇想要扩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四至广阔。优旃没有阻止,反而笑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采取幽默的方式对君主进谏言,始皇“以故辍止”。 进谏者还可以采取写文章的形式向君主进谏。这种进谏方式亦不直说其事,而是通过文章的寓意暗“讽”君主,让其自己体会,进而达到进谏的目的。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武帝好之,召见了他。司马相如奏《游猎赋》,讽谏武帝崇节俭:“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宣帝好神仙,曾派谏大夫王褒持节赴益州求金马、碧鸡之神。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讽谏宣帝,其云:“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侨、松。”扬雄奏《甘泉赋》讽谏成帝事鬼神以求后嗣之事,“上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雄)还奏《甘泉赋》以风”。成帝时,外戚王凤兄弟权势很盛,刘向时任光禄大夫,他担忧外戚专权太久会危及刘氏社稷,“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
目录
第一节 谏议的种类 对谏的论述从古至今皆有,不同人对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谏的分类亦有不同。传世文献中,有关谏的分类的记载主要见于《说苑·正谏篇》《白虎通·谏诤篇》《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二十四年》《孔子家语·辩政篇》《册府元龟·谏诤篇》。《说苑·正谏篇》载:“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白虎通·谏诤篇》言:“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春秋公羊传注疏·庄公二十四年》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孔子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氏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谏,曹羁是也。三曰直谏,子家驹是也。四曰争谏,子反请归是也。五曰戆谏,百里子、蹇叔子是也。”《孔子家语·辩政篇》说道:“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讽谏乎。’”《册府元龟·谏诤篇》曰:“若夫事君有勿欺之义,廷诤有伏死之节,危言以期寤主,逆耳而思益国,是之谓直谏;酌王度而纠谬,攻时病而尽规,本献可替否之猷,遵救恶弼违之训,是之谓规谏;陈古义以喻今,寓文辞而导意,托事类以进说,因访问而申对,是之谓讽谏;排奸罔避乎恶讦,救危靡俟乎旋踵,蓄愤悱而有犯,本质亮而不回,是之谓强谏;含忠有素,赍志将没,忘躯而图国,忍死以绪言,是之谓遗谏。”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传世文献对谏议的分类具体如下: 《说苑》将谏议分为正谏、降谏、忠谏、戆谏、讽谏。 《白虎通》将谏议分为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 《公羊传注疏》将谏议分为讽谏、顺谏、直谏、争谏、戆谏。 《孔子家语》将谏议分为谲谏、戆谏、降谏、直谏、讽谏。 《册府元龟》将谏议分为直谏、规谏、讽谏、强谏、遗谏。 以上分类大同小异,都将谏议分为五类,本书参照上述分类,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将谏议分为以下几种:谐隐讽谏、随事规谏、正色直谏、犯颜强谏、怀忠死谏。说明一点,本节主要讨论谏,对议涉及不多。 一、谐隐讽谏 谐隐讽谏是指进谏者针对君主过失,不直言,不激言,用隐晦或幽默的方式表达,君主依靠自己的理解方能领悟进谏者所言的背后真意。这种方式没有直陈君失,保存了君主的颜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进谏者本人也能从容淡定地进言,降低了因惹怒君主给自己或家人带来祸端的危险。孔子曰:“忠臣之谏君……唯度主而行之,吾其从讽谏乎。”孔子最喜欢讽谏,认为其最得君臣之体。谐隐讽谏对进谏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进谏者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或卓越的文采,更要求他善于察言观色和把握进谏时机。 进谏者可以采取幽默的方式向君主进谏,让君主在笑谈中愉悦地接受谏言。优旃为秦倡侏儒,善于在君主面前笑谈,给君主以启迪。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非常同情他们。于是,在陛楯者上殿为秦始皇上寿山呼万岁时,优旃面对始皇笑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拿自己个儿矮作为笑资,给始皇以启迪,最终“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始皇想要扩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四至广阔。优旃没有阻止,反而笑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采取幽默的方式对君主进谏言,始皇“以故辍止”。 进谏者还可以采取写文章的形式向君主进谏。这种进谏方式亦不直说其事,而是通过文章的寓意暗“讽”君主,让其自己体会,进而达到进谏的目的。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武帝好之,召见了他。司马相如奏《游猎赋》,讽谏武帝崇节俭:“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宣帝好神仙,曾派谏大夫王褒持节赴益州求金马、碧鸡之神。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讽谏宣帝,其云:“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侨、松。”扬雄奏《甘泉赋》讽谏成帝事鬼神以求后嗣之事,“上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雄)还奏《甘泉赋》以风”。成帝时,外戚王凤兄弟权势很盛,刘向时任光禄大夫,他担忧外戚专权太久会危及刘氏社稷,“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以讽谏成帝,建议成帝重视宗室,夺外戚之权。杜笃反对光武帝定都洛阳,认为“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上《论都赋》以讽。和帝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为了纠正时弊,张衡模仿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以讽谏君主崇节俭。傅毅对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不满,作《七激》以为讽。安帝时,“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陈忠内怀愤懑,不敢陈谏,作《搢绅先生论》以讽。司马相如以隐喻的方式进谏,不仅未惹怒汉武帝,反而使龙心大悦,而以其他方式所进谏言则大多未被采纳。当然,进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与进谏者的水平和进谏内容有关,也与君主的个人好恶相关,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二、随事规谏 随事规谏指进谏者不采取隐晦或幽默的表达方式,而是以比较温和的态度,就事论事,比较委婉地指出君主的过失。在汉帝国日常行政及君主生活中,有大量的此种进谏。随事规谏与谐隐讽谏不同,随事规谏为就事论事,规谏后,君主过失即显现,无须君主感悟或思考;而谐隐讽谏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采取隐晦或幽默的方式,君主过失全靠君主个人感悟或思考才能发现。随事规谏得君臣之体不如谐隐讽谏,但对进谏者的要求也不如谐隐讽谏高,而且随事规谏的进谏者范围比较广泛,所言君主过失亦更全面,可涉及国事和君主私事各个方面。 宣帝好秘方以求长寿,刘向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经过检验后为虚妄之方,受到宣帝处罚。京兆尹张敞上疏谏曰:“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后尚方待诏皆罢。成帝时王氏外戚专权,哀帝即位后对此不满,渐夺王氏外戚之权,谏大夫杨宣上书为王氏鸣冤:“孝成皇帝深惟宗庙之重,称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圣策深远,恩德至厚。惟念先帝之意,岂不欲以陛下自代,奉承东宫哉!太皇太后春秋七十,数更忧伤,敕令亲属引领以避丁、傅。行道之人为之陨涕,况于陛下,时登高远望,独不惭于延陵乎!”哀帝深感其言,复封王氏子弟。建武六年日食,曲阳令冯衍上书陈八事:“其一曰显文德,二曰褒武烈,三曰修旧功,四曰招俊杰,五曰明好恶,六曰简法令,七曰差秩禄,八曰抚边境。书奏,上将召见之。” 光武帝宠幸阴贵妃,郭后多次在光武帝面前表露不满,触怒光武帝将其废黜。郅恽谏言光武帝善处被废的郭后:“臣闻夫妇之好,父不能得之于子,况臣能得之于君乎?是臣所不敢言。虽然,愿陛下念其可否之计,无令天下有议社稷而已。”窦太后临朝时窦氏兄弟辅政,乐恢为议郎,此时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乐恢认为不应出征,上书谏曰:“《春秋》之义,王者不理夷狄。得其地不可垦发,得其人无益于政,故明王之于夷狄,羁縻而已。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汉之盛,不务修舜、禹、周公之术,而无故兴干戈,动兵革,以求无用之物,臣诚惑之。”桓鸾于桓帝时任议郎,桓帝宠幸宦官,任用群小,大兴宫苑,横征暴敛,桓鸾上书陈五事:“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省苑囿,息役赋。书奏御,忤内竖,故不省。”随事规谏虽陈君失,但因方式比较婉转,亦存君臣之体,故无惹怒君主的风险。君主能否纳谏取决于君主素质及所言之事是否可行等。 三、正色直谏 正色直谏指进谏者在君主面前直陈其失,毫无为君主隐讳的意味。虽所用语言较为直接,但方式并不粗暴,亦无蛮横举止,力度与强度介于随事规谏与犯颜强谏之间。正色直谏与随事规谏不同,正色直谏直陈君失,态度凛然,不为君主隐讳;而随事规谏只是就事论事,态度温和,虽陈君失,尚在一定程度上为君主讳。二者在君主面前均无粗暴蛮横举止则同。正色直谏与犯颜强谏也不同,犯颜强谏者在君主面前多有粗暴、蛮横举止,语言上常与君主冲撞;而正色直谏主要是在语言上直陈君失,行动上尚还文雅。鉴于正色直谏已经在言语上冒犯君主,有损君臣之体,此类进谏相对较少。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改西周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朝宗室皆为布衣,无尺寸封地。淳于越在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时进谏,直陈郡县制的弊端:“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提出了异议,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昌邑王刘贺即位之后,超迁旧部群臣,且与霍光争权,霍光与张安世密谋废立。昌邑王欲出游时,夏侯胜拦在车驾前进谏,直接指出:“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但昌邑王没有听从夏侯胜的意见,而是“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成帝在位时,众舅连年辅政,致使哀帝即位时王氏权势很大。此时杜业上书直言王氏权重事:“王氏世权日久,朝无骨鲠之臣,宗室诸侯微弱,与系囚无异,自佐史以上至于大吏皆权臣之党。”建议哀帝削弱权臣,重用忠臣朱博。 光武帝一次外出打猎深夜方归,入关时,城门候郅恽拒不开门,致使光武帝只能从他门进入。第二天郅恽上书进谏光武帝,直言其奔赴远处日夜狩猎之失:“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万人惟忧。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暴虎冯河,未至之戒,诚小臣所窃忧也。”安帝在群小唆使下,将没有过错的独子即皇太子废为济阴王,张晧直陈安帝此事之过:“昔贼臣江充,造构谗逆,至令戾园兴兵,终及祸难。后壶关三老一言,上乃觉悟,虽追前失,悔之何逮!今皇太子春秋方始十岁,未见保傅九德之义,宜简贤辅,就成圣质。”但安帝不听。 桓帝宠爱出身微贱的田贵人,欲立其为皇后。应奉时任司隶校尉,他认为田贵人为“贱民之女”,不应超登后位,便上书直陈其反对意见:“臣闻周纳狄女,襄王出居于郑;汉立飞燕,成帝胤嗣泯绝。母后之重,兴废所因,宜思《关雎》之所求,远五禁之所忌。”桓帝听从了他的意见。灵帝即位之初,陈蕃、窦武合谋诛杀宦官,事既不成,反被宦官所害,陈、窦及其宗亲、宾客、姻属均被诛杀。此后,宦官专权达到高峰,内官张让等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子兄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黄巾既作,盗贼麋沸”。郎中张均心忧天下,直接向灵帝指出张角作乱的原因是宦官专权:“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宜斩十常侍,悬头南郊,以谢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须师旅,而大寇自消。” 四、犯颜强谏 犯颜强谏指进谏者不顾君主情面,也不注重表达方式,直接陈说君主的过失,语言上甚至责骂君主,行动上甚至多有粗暴举止。犯颜强谏是最不顾及君主尊严和颜面的进谏方式,进言者最易因言取祸。在汉代,进谏者采取此类进谏方式,其内心并非如宋代某些谏官那样讦君是为了取名,而是真心希望能够纠正君主的缺失,忠君爱君之情不能自控,才以粗暴的方式进谏。此种进谏方式最容易和君主产生正面冲突,招致不测,进谏者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周昌性格刚烈直爽,敢在君主面前直陈其失。“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追上周昌并骑在他脖子上问:“我何如主也?”周昌直接回答:“陛下即桀纣之主也。”语有责骂意,但是高帝只是笑了笑,没往心里去。高帝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如意,周昌当庭激烈争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汉高祖有次生病,不想见人,便下诏命令群臣不能进入宫廷,群臣均不敢入。十多天后,樊哙采取暴力形式闯入宫廷,并且在高祖面前流泪,直接指出君主深居不出的过错:“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听了他的话,“笑而起”。 汉元帝“酎祭宗庙,出便门,欲御楼船”,为了元帝的安全考虑,御史大夫薛广德请求元帝从桥上过去,元帝没有同意,薛广德直接说:“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元帝非常不悦,光禄大夫张猛解释后,元帝才听从薛广德的意见,但也指出薛广德“晓人不当如是”。光武帝曾欲出游,当时天下并未完全统一安定,正需要光武君臣宵衣旰食,所以申屠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为由谏阻,但光武帝不听,申屠刚采取暴力手段,“以头轫乘舆轮”,光武帝这才停止出游。建武八年,光武帝欲亲征隗嚣,郭宪谏曰“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动”,并且“当车拔佩刀以断车靷”,但光武帝依然没有听从郭宪的谏言。“其后颍川兵起,乃回驾而还。帝叹曰:‘恨不用子横(郭宪字)之言。’” 五、怀忠死谏 怀忠死谏指进言者心忧国事与君主,至死方休,临死前仍然向君主进谏得失或献策。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这种方式所进的谏言,往往会让君主感动,从而更易被君主听取。特别要提到的一种死谏,叫作尸谏,进谏者对君主缺失或时事不满,杀身以谏,以区区腐体警醒君主。这种死谏,最为悲怆。 汉代,重要大臣病笃或临终之时,君主通常会亲自或派人前去探望。享有这种待遇的都是国之重臣,位高权重,他们的临终谏言多半事关军国大事或者重要的人事安排。为了表示对重臣和国家事务的重视,君主往往会采纳他们的这些谏言。 萧 何 病 重, 惠 帝 亲 自 前 去 探 望, 并 问 他:“ 君 即 百 岁后,谁可代君?”萧何对曰:“知臣莫如主。”惠帝问:“曹参何如?”萧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丙吉对宣帝有私恩,宣帝能从巫蛊之祸中死里逃生并从布衣宗室成为天子,丙吉功不可没。但丙吉为人谦逊,对此绝口不言,宣帝因此更加尊信丙吉,任命其为丞相。丙吉临终时,宣帝亲自前往探视并请求其举荐人才。“吉病笃。上自临问吉,曰:‘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丙吉举荐了西河太守杜延年、廷尉于定国、太仆陈万年,宣帝对此三人皆委以重任。“‘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晓国家故事,前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有能名。廷尉于定国执宪详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陈万年事后母孝,惇厚备于行止。此三人能皆在臣右,唯上察之。’上以吉言皆是而许焉。”上述几例都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即将去世,君主轻临探望而求遗言,逝者之言,君主均予以采纳。 但是,并非所有大臣临终前都有机会受到皇帝探视并亲口向皇帝交代遗言。大臣的临终之言,如是书面形式,一般由亲近之人递交君主;如是口头形式,则由亲近的人转述给君主。君主听闻某大臣病重或将逝,有时亦会主动派使臣前去探望,收集遗言或遗书。 钟离意临死前,遗书谏言君主在太平盛世时,对于教化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意视事五年,以爱利为化,人多殷富。以久病卒官。遗言上书陈升平之世,难以急化,宜少宽假。帝感伤其意,下诏嗟叹,赐钱二十万。”外戚樊鯈去世前,光武帝派小黄门张音问其遗言,樊鯈指出两件弊政,请求君主罢之:“河南县亡失官钱,典负者坐死及罪徙者甚众,遂委责于人,以偿其耗,乡部吏司因此为奸。”“又野王岁献甘醪、膏饧,每辄扰人,吏以为利。”桓帝时,黄琼对五宦官专权不满,他临终前上疏桓帝谏言废黜五侯。“寻而五侯擅权,倾动内外,(黄琼)自度力不能匡,乃称疾不起……疾笃,上疏谏。” 上述死谏均是大臣在病重或将死之时向君主进谏言,只是一般的死谏。最悲壮的死谏为尸谏,即大臣对君主的某些做法不满或者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上疏直言当下之失,然后愤然自杀,以表自己所言不妄及赤诚之心。两汉时此类死谏只出现过一次,即灵帝时,为修建宫殿下令增收田亩税,各州郡也要交纳修宫钱,巨鹿太守司马直对此不满,“时,巨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他上书极言灵帝之失,然后吞药自杀,以明其志。“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灵帝为之震惊,“暂绝修宫钱”。怀忠死谏所言之事君主一般都会听纳,但如果君主昏庸,忠谏者所言涉及君主亲信的群小,或者君主所痴迷的恶政,虽以死进谏,君主依然会拒谏。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