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与地方社会(以河南大学为中心1912-1949)

大学与地方社会(以河南大学为中心1912-1949)

  • 字数: 29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杨涛|责编:李凯凯
  • 商品条码: 97875227150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学是高等教育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系 统的重要子系统。自现代大 学诞生之日起,大学在不同 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都是 与外部社会、特别是自身所 处的区域社会发展之间进行 动态的、复杂的互动过程。 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主要表 现在教育、文化、经济等领 域。具体到河南大学而言, 从1912年到1949年,由于 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一所省立 大学,河南大学在发展过程 中除了受到整个社会宏观发 展的影响,更深深地受到河 南地方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 。同时,河南大学在自身发 展过程中,也对河南社会的 教育、文化、经济等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一 时期河南大学与河南地方社 会互动发展过程,既独具特 色,也折射出了近代大学与 地方社会互动的共性。
作者简介
杨涛,河南南阳人,2004年在河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浙江大学教育史专业毕业并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参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省级、厅级课题多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 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学校与地方政府互动:从留学预备学校到国立大学 第一节 政权更替下新型学校的创建 一 时代的机遇 二 地方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第二节 综合性大学的肇基与确立 一 综合性大学的肇基 二 综合性大学的确立 第三节 抗战期间辗转迁移与国立化 一 迁川计划的流产 二 抗战胜利前夕的浩劫 三 抗战烽烟中国立化的实现 四 抗战胜利后复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方教育的引领者:全方位推动全省教育发展 第一节 推动省级教育经费在全国率先独立 一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的背景 二 引领全省教育界索薪 三 推动全省教育经费得以独立 四 采取措施保证救款顺利征收 第二节 与地方社会良性互动的硕果:“廉方教学法” 一 “廉方救学法”的创始人与“廉方教学法”特色 二 “廉方教学法”实验前后与地方政府的互动 三 “廉方教学法”的影响 第三节 对全省中等教育的贡献 一 中等教育骨干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 主持和参与创办的中学 第四节 创建省立百泉乡村师范 一 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创办百泉乡村师范 二 公平的教师聘任和招生制度 三 “军农中心主义教育”的基本办学原则与实践 四 省立百泉乡村师范的成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文化的改良者:传播和传承先进文化 第一节 创办进步刊物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一 1937年以前创办的主要进步刊物 二 进步刊物对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第二节 改进地方社会风俗 一 樊粹庭对全省民众教育的贡献 二 沈世祺和杨晓晴等对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机构改革 第三节 樊粹庭对豫剧的改良 一 豫剧改良前的缺陷 二 樊粹庭对豫剧改良的基础 三 樊粹庭对豫剧改革的贡献 第四节 对殷墟发掘的贡献 一 协调中央研究院与省图书馆纠纷 二 参与殷墟发掘工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经济的建设者:立足现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 一 成立农业调查和推广机构 二 开展农业推广和改良的代表性事件概略 三 对棉花和小麦的改良和推广 第二节 积极参与蝗灾治理 一 民国时期河南的蝗灾 二 对蝗虫灾害的应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