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与“双支柱”调控框架

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与“双支柱”调控框架

  • 字数: 270
  • 出版社: 中国金融
  • 作者: 张嘉明|责编:王雪珂
  • 商品条码: 97875220122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探讨货币政策 的银行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 ,并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视 角出发,研究货币政策与宏 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机制。本 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货 币政策传导机制,不仅刻画 出货币政策银行流动性创造 传导机制的理论逻辑,而且 结合中国银行业的数据提供 经验证据的支持,不仅丰富 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 内涵,而且拓宽了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理论的外延。本书 在验证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 的溢出效应的同时,特别强 调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 的溢出效应,并且进行实证 检验,进一步夯实了“双支 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 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的理 论基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行发挥什么作用? 三、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溢出性影响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逻辑架构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发展和演进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演进与变迁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演变的三个特点 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被动、直接转变为主动、间接 二、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三、货币政策工具日益丰富 第三节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构成 一、货币政策工具 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第四节 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新挑战 一、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二、货币政策传导面临的新挑战 上篇 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 第二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统理论与最新进展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观点” 一、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用观点” 一、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传导机制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货币政策的成本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的银行负债传导机制 三、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机制 第三章 货币政策的银行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Ⅰ):银行流动性创造理论 第一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 第二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度量 第三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经济金融效应 第四章 货币政策的银行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Ⅱ):从货币政策到银行流动性创造 第一节 货币政策向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理论模型 一、基本DLM模型 二、改进的DLM模型 第二节 货币政策向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实证检验 一、货币政策对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三、进一步讨论: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至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货币政策的银行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Ⅲ):从银行流动性创造到经济产出 第一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向经济产出的传导:理论模型 一、GR模型的构建 二、GR模型的求解 三、对GR模型的总结与评述 第二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向经济产出的传导:产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一、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向产业层面经济产出的传导 二、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向产业层面经济产出的传导 第三节 银行流动性创造向经济产出的传导:区域层面的经验证据 一、银行总体流动性创造向区域层面经济产出的传导 二、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向区域层面经济产出的传导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流动性创造传导机制: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例 第一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 第二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证检验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银行流动性创造与经济产出效应 一、实证研究设计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下篇“双支柱”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双向溢出效应与相互协调 第七章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与影子银行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二、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理论模型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求解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 二、变量选择与说明 第五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进一步讨论: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影子银行 一、影子银行(委托贷款)运作模式 二、银行风险承担作用于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 三、计量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维护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一节 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 二、金融稳定与系统性风险 第二节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一、早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使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