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中国视角的政治经济学演变(上册)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中国视角的政治经济学演变(上册)

  • 页数: 461
  • 字数: 459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蔡继明
  • 商品条码: 978752175104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项目号:16ZDA241)支持下的学术类研究著作。书籍在遵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及继承,从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角度分别对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做出新的界定,以此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元素和逻辑起点,结合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揭示我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深刻变革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做出抽象的理论概括,另一方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对外贸易等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期形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框架,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沟通和对话架起一个桥梁和平台。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九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央统战部联络员。主要从事价值和收入分配理论、地租理论以及土地制度和城市化问题研究。 已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8部学术著作,10部经济学教科书,2部经济学译著。主要学术贡献:创立了广义价值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论和垄断足够价格地租论,论证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同样创造价值以及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的观点,提出了优先发展大城市和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参与了2019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设计了拆散五一黄金周、变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同时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改革方案,推动了2008 年国家节假日制度调整。 曾获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入学论文奖(1988);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4);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8,1994,1996);南开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1988,1990);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被媒体称为“敢谏直言的政协委员”、“土地委员”和“土地代表”,全国两会“十大言者”。
目录
内容提要III 前言V 第一篇从狭义政治经济学到广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传统与现代形态 003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时期及其代表 003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传统 008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 017 政治经济学古典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范式的借鉴 039 第二章 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一致性问题 045 关于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关系 046 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商品经济及私有制的关系 048 传统劳动价值论中的逻辑矛盾 049 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050 古典地租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052 资本积累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054 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表述 055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地位和边缘化 057 如何坚持逻辑一致性原则 058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063 一般、特殊、个别的辩证法与最一般的抽象产生的路径 064 资源配置规律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067 生产方式一般、特殊和个别 070 生产劳动一般、特殊和个别 074 经济剩余一般、特殊和个别 078 资本一般、特殊和个别 080 本章小结 085 第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原 则 087 科学抽象法 087 矛盾分析法 090 中介分析法 093 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法 098 历史发展的平行四边形 105 经济运行的生理学与经济发展的病理学 107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实现手段的选择 109 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12 第二篇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野 第五章 斯密的价值理论:从单要素到多要素模型 119 斯密价值理论的起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 120 关于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124 关于商品真实价格的构成 126 供给决定自然价格,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市场价格 129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129 关于收入分配 131 关于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进 133 经济思想史上对斯密价值论的误解 136 第六章 单要素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李嘉图到马克 思 141 李嘉图对斯密单要素价值论的肯定和拓展 142 李嘉图体系的三个矛盾 143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147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或比较优势原理 154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57 第七章 多要素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尔萨斯到马歇 尔 169 马尔萨斯以误解的方式继承了斯密购买劳动价值论 169 萨伊同样以误解的方式继承了斯密生产费用价值论 173 约翰· 穆勒对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综合 176 从边际革命到马歇尔新古典价值论的完成 181 第八章 斯拉法价值论对传统价值论的挑战 187 斯拉法价值论:价值决定与剩余分配的统一 188 斯拉法价值论对新古典价值论的挑战 203 斯拉法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208 斯拉法范式的继承和发展 224 对三大价值理论的简要评价 231 第三篇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 第九章 分工交换的起源和均衡交换比例的决定 237 分工交换在价值理论及整个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237 比较利益是社会分工和交换产生的条件 243 比较利益是由比较优势即相对生产力差别决定的 245 均衡交换比例是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确定的 255 第十章 价值的形成及其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263 单位商品价值量决定 263 部门中个别生产者单位劳动折算的价值量 266 部门单位平均劳动折算的价值量 267 部门商品价值总量 267 全社会总价值量 268 劳动生产力的多种形式规定 269 劳动生产力变动对比较利益率和交换比例的影响 275 均衡交换比例与社会平均生产力系数正相关 278 单位商品价值与绝对生产力负相关,与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2 单位个别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其绝对生产力和部门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5 单位平均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部门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8 部门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与部门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9 部门间必要劳动投入比决定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 290 全社会价值总量与社会总和生产力正相关 291 从广义价值论看斯密的耗费劳动说与购买劳动说 293 广义价值论与相对剩余价值论之比较 296 第十一章 不同分工体系下的均衡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引入效用函数后的分析框架 303 不同分工体系的界定 303 效用函数与偏好性比较优势 307 可变分工体系中的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308 不变分工体系中的均衡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312 混合分工体系中的均衡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316 三种分工体系下广义价值模型的比较 319 分工体系与广义价值决定的方法论 323 第十二章 从两部门模型向多部门模型的扩展 327 多部门比较优势的选择 328 多部门均衡交换比例的确定 332 多部门社会平均比较利益率 336 多部门产品价值的确定 342 多部门模型与两部门模型的比较 345 竞争性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 353 第四篇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第十三章 经济体制选择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373 我国推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73 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375 从斯拉法体系看市场机制的必要性 380 基于广义价值论的资源配置方式 383 计划经济存在的条件 386 体制选择的经验证据 387 第十四章 从单一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 39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根源 391 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效和弊端 394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 396 消费品计划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 401 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改革 407 第十五章 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 立 415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415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4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432 第十六章 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定位 443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44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 447 发达市场经济体中的政府定位:经验和借鉴 455 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