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译丛

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译丛

  • 字数: 36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编者:(加)大卫·莱//(美)赛明思|责编:梁宏宇|总主编:周尚意|译者:刘苏//志丞
  • 商品条码: 97873032676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5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 义地理学在地理学的知识体 系里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 是最早集中阐述人文主义地 理学方法论的一本文集,汇 集了70年代最活跃的人文主 义地理学领军人物的思想。 大卫·莱和赛明思在前言里 对地理学中的人文主义背景 进行了总体阐述;赛明思阐 发了存在主义的空间观,这 篇文章曾得到波伏娃的赞赏 ;大卫·莱讨论了如何以人 文的素材去重建社会地理学 的思路;安·布蒂默挖掘了 人文主义地理学最早的白兰 士传统;段义孚谈到如何借 文学素材来开展地理研究。 此外,其他作者还深入探讨 了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景观学派、地图学等领域 里的人文主义要素。总的来 看,这本文献呈现出当时的 地理学家尝试从各个层面多 维度地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 内涵展开诠释,为读者全面 了解该流派的内涵提供了一 个深且广的视角和切入点。 进入21世纪,地理学家 戴维·西蒙在《国际地理百 科全书》中“人文主义地理 学”的词条里,将这本书列 为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10 部文献之一,与段义孚的《 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 、爱德华·雷尔夫的《地方 与无地方》、安·布蒂默的 《理解生活世界的活力》等 文献共同奠定了人文主义地 理学流派最早的理论基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大卫?莱(David Ley)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本科就读于牛津大学,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主要学术贡献在于20世纪70年代建构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文主义地理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充分阐释了人文和社会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及其意义;80与90年代,开始研究绅士化问题,《新中产阶级和市中心的重建》(The New Middle Clas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Central City)是该时期的代表作。 赛明思(Marwyn S. Samuels) 犹太裔地理学家。美国雪城大学荣休教授。其学术研究长期关注中国,曾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对中国地理学展开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领域的专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是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风景传记:原因与罪责》(The Biography of Landscape:Cause and Culpability)等。 译者简介 刘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于西南大学,译著有《恋地情结》《地方与无地方》等。专著有《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 志丞:1982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译著有《恋地情结》《回家记》《下城》等。
目录
第一章 前言:地理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背景 第一部分 认识论的指向 第二章 存在主义与人文地理学 第三章 社会地理学与社会行为 第四章 魅力与环境:人文地理学的挑战 第五章 白兰士与涂尔干之辩 第六章 通往经济地理学的人文主义观念 第七章 确定性与模糊性 第二部分 方法论的意涵 第八章 历史意识与地理学的实践 第九章 理解地方的主观意义 第十章 德国地理学中的景观指征学派 第十一章 对经验性外业工作的思考 第十二章 文学与地理学:语意之于地理研究 第十三章 地图学与现实 第三部分 一些研究方向 第十四章 犹太-基督教传统里的“地方”与“土地”概念 第十五章 歌德如何认识自然界:环境理论与环境教育 第十六章 从地名和地方称谓看空间结构 第十七章 非现实的社会建构:从互动论来看游客对环境的认知 第十八章 了解地方:开普敦的“有色人种”和《群居地法》 第十九章 面向公共家务的城市社区运动 中英文翻译对照表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