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司马光传

司马光传

  • 字数: 333
  • 出版社: 人民文学
  • 作者: 李昌宪|责编:胡文骏
  • 商品条码: 97870201712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3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司马光传是以《资治通鉴》彪炳千秋的史学家,也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认为太平之世难得而易失,反对战争分裂,维护和平统一;他基于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主张“华夷如一,华夷两安”;他以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与司马迁双峰并峙,被誉为史界“两司马”……司马光一身的进退存亡,对宋王朝影响深远;他留下的宏富著述,更是沾溉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不仅在史学领域,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自成一家。而他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品格,他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诚一之德”,也感动了天下之人。本书细述司马光一生的事迹和他身处的时代,探析他的政治作为对宋王朝的深远影响;以《资治通鉴》为中心,揭示他伟大的史学成就;并深入阐述司马光中和、和合的哲学思想,和平、统一的政治思想以及“华夷如一,华夷两安”的民族思想。 此外,本书还附录《司马光简谱》,列举司马光生平大事和著作撰写时间,是很实用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李昌宪,1947年生,江苏南京人,曾任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寻本溯源,旁及唐、五代史等领域,近年来转向西夏、金史,著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等。
目录
目 录 引 子 1 一 缔结澶渊盟约,赢得发展机遇 1 二 兴宫室祷祠之役,虚国帑生民之财 8 第一章 清白相承人家,志度渊远父子 16 一 “吾本寒家” 16 二 莅官端悫自守,为政兴利除弊 18 三 宝元、庆历间的名臣 21 四 文雅夙成的少年 24 五 释褐与初仕 31 第二章 盛世之下的内忧外患 34 一 仁宗天圣、宝元间的改革 34 二 宝元、庆历间的宋夏战争 41 三 庆历新政 50 第三章 回翔内外,涵养器业 63 一 游宦苏杭,代父建言 63 二 守丧与复出 66 三 息肩簿领,优游馆序 74 四 返乡省亲,勖勉诸侄 78 五 执礼论乐,搏击奸佞 80 六 师友英豪,声誉渐起 82 七 初从恩相,通判郓州 85 八 再托后车,出为并倅 87 九 屈野之役,进筑受挫 92 十 陈力就列,三辞清要 95 十一 努力人事,两谏灾祥 97 十二 伤旧交物故,讽新知偏失 99 第四章 谏院五载 102 一 首陈“三德”,极论治本 103 二 进“五规”之状,揭改革之纲 106 三 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 109 四 精将士之选,严阶级之法 111 五 不避强,不凌弱;内有备,外修好 113 六 析国穷民贫之因,陈财政改革之法 115 七 严于执法,刑期无刑 123 八 取士之法,德行为先 125 九 进贤退不肖,治乱之大本 127 十 出任谏院之长,促成皇权交接 131 十一 调停两宫,于国有功 135 十二 尊无二上,至孝在诚 139 十三 辞谏院之职,获“四友”之誉 144 第五章 仁宗后期的改革 149 一 解盐通商 150 二 改里正衙前为乡户衙前 152 三 河北现钱入籴和茶叶通商 156 四 仁宗后期的方田均税 158 五 裁冗兵、减恩荫 161 第六章 反对熙丰变法 164 一 初任内翰 165 二 在撼韩风波中 166 三 在役法的讨论中 168 四 反对招纳横山之众 169 五 在阿云案上的分歧 173 六 修二股河的异同 176 七 理财之争 179 八 青苗之争 184 九 迩英之争 189 十 对“三不足”发难 193 十一 坚辞枢副 196 十二 三致意王安石 201 十三 愤然离京 204 十四 在永兴军 208 第七章 新法全面展开 216 一 重复取赋的役法改革 216 二 误国殃民的青苗法 224 三 无益于国,有害于民的市易法 227 四 神宗时期的开疆拓土 235 第八章 西洛十五载(一):优游议论 246 一 初到洛中 246 二 山林闾阎之乐与洛社士夫雅兴 251 三 与学者名士的交谊 257 四 朴儒之道与诚一之德 267 第九章 西洛十五载(二):《资治通鉴》的编纂 272 一 《资治通鉴》的酝酿 272 二 《资治通鉴》的筹备 274 三 《资治通鉴》的成书 276 四 君子乐其道 279 五 《资治通鉴》的派生书 281 六 司马光的史学成就 283 七 《资治通鉴》历史地位和影响 292 第十章 西洛十五载(三):旨在国家和平、社会 稳定的思想 296 第一节 治国思想 297 一 以礼治国,宽猛相济 297 二 立身主于为民,为政在顺民心 300 三 维护和平,华夷两安 303 四 与民共利,从谏如流 309 五 任人唯贤,人存政举 313 六 信赏必罚,亲疏如一 317 七 交邻以信,华夷如一 320 八 开源节流,富国安民 322 第二节 伦理道德思想 327 一 以礼治家,瑕瑜互见 327 二 崇俭戒奢,劳谦终吉 335 第三节 社会历史观 337 一 群居御患,制礼明分 337 二 本仁祖义,王霸无异 339 三 民生有欲,义以制利 342 四 国之治乱,尽在人君 344 第四节 哲学思想 346 一 穷造化之原,立虚气之说 346 二 论中和之道,述和合之旨 349 三 敬天爱民,慎修人事 354 四 其微不出吾书,其诞吾不之信 358 五 善恶相混之性,格致正诚之道 363 六 循理求知,行贵于知 368 七 平实之朴儒,道学之偏师 371 第十一章 西洛十五载(四):司马相公 377 第十二章 元祐更化 386 一 首开言路 386 二 母改子政,何惮不为 389 三 驱逐“三奸” 392 四 渐废保甲 394 五 去重复取赋之弊,用差雇并行之法 396 六 罢青苗,复常平 400 七 力主和戎,以安中国 403 八 弛张政典 408 九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411 尾声 417 余论 424 附录 司马光简谱 427 主要参考文献 44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