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

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

  • 字数: 529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东方朔
  • 商品条码: 9787108075970
  • 版次: 1
  • 页数: 644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在理论上对荀子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关切和重要问题提出说明和阐释。为此,既要考虑到作为政治哲学这一学科所必须处理的普遍的理论问题,又要考虑到荀子作为中国传统的儒者其所思所想的特殊性问题,并将此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方法论上采取紧扣荀子的文本,设计出一系列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提问来逻辑地展现荀子思想之具体内容的方法,尝试依据对荀子文本的解读,通过逻辑推导的方法演绎出荀子政治哲学的系统。 本书从“为什么需要建立秩序”作为起点,进一步追问“由谁来建立秩序,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假如我们承认生活在由圣王所组织的秩序社会要比生活在无秩序的丛林社会要好,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有服从政治权力统治的道德义务?同样的,为了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我们又需要设计出何种分配原则?循此思路,进一步讨论了荀子的“民本思想”“王霸之辩”,前者涉及君对民的态度,后者则涉及理想的政治治理形态的判别标准;接着从“国家理由”的角度阐述了荀子伦理学的基本特点,最后则结托在处理荀子思想中的一个烦难的问题,即一个性恶之人行道德之行的动机问题。
作者简介
林宏星,笔名东方朔,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伦理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访问学者;现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著有《刘蕺山哲学研究》《刘宗周评传》《荀子》《荀子精读》《合理性之寻求——荀子思想研究论集》《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等专著,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导言 一 “欲多而物寡”则争——荀子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 1. 引言 2. “好利而欲得” 3. “欲多而物寡”则争 4. 去乱止争 5. “性恶”与第一个圣人的产生 6. 简单的结语 二 “非圣人莫之能王”——权威与秩序的实现(一) 1. 引言 2. “圣王”概念之梳理 3. 由“争”到“让”:权威的诉求 4. 圣王与秩序的实现 5. 简短的结语 三 “有治人,无治法”——权威与秩序的实现(二) 1. 引言 2. 脉络与线索 3. “有法者以法行” 4. “无法者以类举” 5. 未曾“结束”的结束语 四 “人服而势从之”——荀子的政治正当性理论 1. 引言 2. 权力的来源 3. 权力的转移 4. 权力的制约 5. 简短的结语 五 “维齐非齐”——荀子的差等分配原则 1. 引言 2. “一物失称,乱之端也” 3.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4. “足够原则”与“社会救助原则” 5. “德能—位禄”原则 6. “差等”的分配如何得到辩护? 7. 简短的结语 六 “度其功劳,论其庆赏”——荀子的“应得”主张 1. 引言 2. “应得”与“子发立功辞赏” 3. 子发凭什么“受赏”? 4. “子发辞赏”的理由 5. 作为分配原则的“应得” 6. “应得”、平等与公正 7. 简短的结语 七 “立君为民”——“民本思想”抑或“责任伦理” 1. 引言 2. “民本思想”之背景及其解释 3.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4. “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 5. “从道不从君” 6. 简短的结语 八 “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的“王霸之辩”:由外王而“内圣” 1. 引言 2. 研究方法的反省 3. 政治与道德的两种理解方式 4. “义立而王” 5. “义以分则和” 6. “信立而霸” 7. 简短的结语 九 “国无礼则不正”——“国家理由”与荀子伦理学的理论特色 1. 引言 2. “国家”与“礼” 3. “公共善”的建立 4. 作为“权力”与“道德”的“礼” 5. “礼”:“说明”抑或“证成” 6. 简短的结语 十 “化性而起伪”——荀子的性恶论与道德动机 1. 荀子的性、情、欲诸概念 2. “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3. “心之所可” 4. 荀子与“审慎之道” 5. “欲望自身能激发行动吗?” 6. 道德动机:“现成”还是“渐成” 7. “化性”与“起伪” 8. 由“就范”“认同”到“规范植入” 附录一:“应之于治则吉” ——荀子的《天论》篇与政治哲学 1. 引言 2. “论天”与《天论》 3. “自然”抑或“治道” 4. “国之命在礼” 5. 余论 附录二:性恶、情恶抑或心恶——荀子论“质具”与“心性”问题 1. 引言 2. “质”“具”的内涵 3. “质具”归属于“性” 4. “质具”与性恶说的矛盾? 5. “质具”与“心性” 6. 简短的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