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18)

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1978-2018)

  • 字数: 393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张立群|责编:郭晓鸿
  • 商品条码: 97875227126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思潮”、“现象”加 “理论问题”的形式,梳理了 1978年以来中国新诗40年 来历史的发展过程。结合作 者的“记忆”、“经验”和已有 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五编 ,相继涉及80年代诗歌、 90年代诗歌、女性诗歌、“ 新世纪二十年”诗歌现象、 诗人创作和“新世纪诗歌理 论问题”共五方面内容。在 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的过程中 ,40年来中国新诗的整体演 变及个性特质在作者的笔下 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显 示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新诗 的深入思考、把握潮流和解 读作品的能力,具有文学、 历史等多方面结合的特色。
作者简介
张立群,男,1973年生,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曾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有文学批评专著《先锋的魅惑》《阐释的笔记》等七部和诗集《白马》。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目录
引论 关于40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40年来”的释义 二 “发展”的逻辑 三 行进中的思索 第一编 “重访”80年代 第一章 19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 一 “80年代诗歌”及其生存状况 二 论争中“超越”:80年代诗歌整体的推进动力 三 主体的位移:由“群体”走向“个人” 四 艺术的流变:不断走向“现代”与“融合” 五 多元化诗歌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朦胧诗”现象 一 “地下诗歌”的涌动与《今天》的诞生 二 “朦胧诗”的出现及“三个崛起”的论争 三 “朦胧诗”历史版图的确立 四 “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创作 第三章 现代性的延伸与“第三代诗歌” 一 观念的转变与艺术倾向 二 “第三代诗人”创作简论 第四章 蔚为大观的西部诗歌现象 一 昌耀与青海诗歌 二 新疆的“新边塞诗” 三 陕甘板块 四 西南诗人群 第五章 多元写作姿态的展开 一 李瑛新时期的诗歌写作 二 现实的抒怀之一:雷抒雁、韩作荣、叶文福 三 现实的抒怀之二:叶延滨、张学梦、曲有源等 四 乡土的记忆 五 军旅中的诗情 第二编 “亲历”90年代 第六章 “断裂”、延续与发展——从80到90年代的中国新诗 一 多重的境遇:“断裂”的幻象 二 内在的潜流:诗艺的延续 三 发展的逻辑: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诗 第七章 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与诗歌史上被忽视的“现象” 一 文学市场化时代的兴起及其“文学场”的形成 二 “席慕蓉现象”的读者“期待”及相关问题 三 “汪国真现象”的现实心态及其相关问题 四 市场化时代诗歌的“博弈”与90年代诗歌的策略 第八章 90年代诗歌的几个“关键词” 一 “90年代诗歌” 二 “中断” 三 “个人化写作” 四 “叙事性” 五 “民刊” 第九章 世纪末的诗歌论争及其他 一 世纪末的诗歌论争 二 其他一些诗学争鸣 第十章 90年代诗歌的重要创作现象 一 “知识分子写作” 二 “民间写作” 三 “年代”、“地域”、“代际”及其他 四 融有乡土风的城市交响 五 诗学文化的多重视野 六 史诗精神的追求与长诗的写作 七 少数民族诗人的新姿态 第三编 女性诗歌的世界 第十一章 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发展概论 一 “女性诗歌”概念的辨析 二 阶段划分及其内涵、依据 三 艺术演变的整体态势 第十二章 19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发展历程 一 渐成声势的女性诗歌创作阵容 二 翟永明与女性性别意识的强化 三 王小妮与女性诗歌的多元展开 第四编 新世纪二十年诗歌 第十三章 “世纪初诗歌”的构成方式 一 “反思” 二 “浮现” 三 “回归” 第十四章 诗歌的“道德伦理”现象 一 “底层写作”的契机 二 面向诗歌的道德伦理 三 后现代的历史拯救及其可能 第十五章 现实的担当与美学的重构 一 近年来诗歌关注社会现实的整体趋向 二 从诗歌的功能到现状的考察 三 美学的重构及其评价 第十六章 “选本时代”的诗歌过滤与自然存档 一 现象 二 “原则” 三 “权利” 四 消费 第十七章 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 一 代际划分的历史述析 二 命名的继起与超越 三 影响的焦虑与权利的分配 四 经典化、历史化的再思 第十八章 “网络诗歌”的概念、生成与发展 一 “网络诗歌”的概念 二 网络诗歌的生成与存在形态 三 “网络诗歌”的发展与新形式的出现 第五编 新世纪诗歌理论问题 第十九章 新诗“传统”的自我呈现 一 关于新诗“传统”的概念辨析 二 新诗“传统”的内涵梳理 三 新诗“传统”的当代辨识 第二十章 书写“身体”与身体的诗学 一 重审文学的“身体书写” 二 “身体现象”的历史考察 三 面向“身体的诗学” 四 “身体诗学”的历史再思 第二十一章 新诗“概念问题”的反思与世纪初的现象争鸣 一 新诗概念的“历史化” 二 面向新诗的历史与现实 三 当下语境的概念再识 第二十二章 中国新诗经典化问题论析 一 新诗经典化的发端 二 面向新诗的“经典” 三 理解新诗的经典化 四 新诗经典化的实现之可能 第二十三章 中国当代诗歌史写作现状考察 一 “史”的追溯 二 相对繁荣的原因 三 观念的演绎 四 “当代”的实绩 五 问题及其他 第二十四章 “诗歌地理”:从命名、批评到理论的建构 一 “诗歌地理”的出场 二 内在的逻辑:从资源到现象 三 “诗歌地理”的内涵 四 “诗歌地理学”建构的可能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