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研究

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研究

  • 字数: 31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超|责编:喻苗
  • 商品条码: 97875227161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以文化育人的 相关理论为基础,厘定红色 文化的概念,分析红色文化 的历史发展及其蕴含的育人 理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 人实践是文化育人形态的特 殊展现。为实现两者之间的 有机统一,首先要利用高校 育人活动的可行性、必要性 分析来明确红色文化育人的 重要意义。红色文化形态多 样、星罗棋布,红色文化育 人实践应重视物质类和非物 质类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把握好红色文化育人的内 容选择。同时,红色文化融 入高校育人实践的研究要在 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 地”的前提下关照课程思政 、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等文 化育人的重要场域。红色文 化的融入最终以提升高校育 人实践的有效性为目标,从 运行原则、运行方式、运行 途径的视角建构红色文化的 实践机制是阐释红色文化“ 如何融入”的根本出路。
作者简介
李超,女,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1988年生,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天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相关研究。近年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校级、省级科研项目。,陈晓龙,男,甘肃镇原人,中共党员,1962年生,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学学会理事,全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甘肃省哲学学会会长,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甘肃社科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14项,曾获甘肃“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教学成果奖等教学科研奖励14项。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育人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一 文化的内涵与属性 二 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 文化育人的源出与生成 第二节 文化育人的内涵、本质与价值目标 一 文化育人的概念界定 二 文化育人的本质内涵 三 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 第三节 文化育人的理论溯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育人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文化育人理论 三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第二章 红色文化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 红色文化的概念厘定 二 红色文化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 作为精英文化形态的红色文化 二 作为区域文化形态的红色文化 三 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红色文化 第三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 有利于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三 有利于优化高校育人实践的文化环境 四 有利于丰富高校“四史”教育内容 第二节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可行性 一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契合性 二 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实践根本任务的统一性 三 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实践内容的一致性 第四章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形态之一:物质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 革命历史博物馆与纪念馆 二 标语口号 三 红色文化艺术作品 第二节 形态之二: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 建党精神 二 井冈山精神 三 长征精神 四 延安精神 五 西柏坡精神 六 焦裕禄精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