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业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研究:以河南省种植业专业村为例

农业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研究:以河南省种植业专业村为例

  • 字数: 320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吴娜琳
  • 商品条码: 97875136723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农户行为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专业化分工理论为基础,以空间扩散理论、产业区与产业集群理论为核心,按照从业户数、产业化水平、空间分布范围等的不同,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过程划分为萌芽、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将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划分为农户自发型、企业带动型、政府推动型三种模式。 在深入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和模式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以位于河南省的国家级示范性专业村镇及地域经济效应明显的村域为例,运用官方统计及实地调研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AMOS结构方程模型、各种计量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农户和村域两个视角分析了四个不同阶段专业村对外辐射影响的途径、方式、速度和规模及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空间表达的规律性问题、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持续放大能否形成区域生产专业化的问题等,为我国农区经济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吴娜琳,河南柘城人,区域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可持续发展、专业村建设与发展研究。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学术著作2部,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曾获得中国地理学大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优秀论文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开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 /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相关概念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国内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理论支撑与研究假设 一、基础理论 / 二、核心理论 / 三、理论假设 / 第四章 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形成的基本条件 / 二、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形成的动力 / 三、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理 / 四、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阶段划分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封丘县树莓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 一、树莓产业特征及封丘县基本概况 / 二、项目的引进与推广 / 三、生产主体的跟进 / 四、销售网络及产业链特征 / 五、树莓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制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宁陵县葡萄种植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 一、葡萄产业特征及宁陵县基本概况 / 二、项目的引进 / 三、生产主体的跟进 / 四、销售网络及产业链特征 / 五、葡萄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的形成机制 / 六、种植村数变化的人地关系解释 / 七、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峡县香菇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 一、香菇产业特征及西峡县基本概况 / 二、项目的引进与推广 / 三、生产主体的跟进 / 四、香菇销售网络及产业链特征 / 五、西峡县香菇产业区域化格局的形成机制 / 六、西峡县政府的管制措施 / 七、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郏县大根萝卜专业村的地域经济效应 一、大根萝卜产业特征及郏县基本概况 / 二、项目的引进与推广 / 三、参与主体的跟进 / 四、形成机制分析 / 五、参与主体感知 / 六、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形成机制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项目的确定机制 / 二、农户参与机制 / 三、村域参与机制 / 四、和非农专业村地域经济效应特征对比 / 五、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本书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