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深圳学派建设丛书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深圳学派建设丛书

  • 字数: 25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健|责编:李凯凯|总主编:吴定海
  • 商品条码: 97875227152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考察“三曹”“七 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 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 ,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 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 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 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 丰富的“三曹”诗学。比兴诗 学是继承《诗经》、楚辞的 ;感物诗学、文质诗学是接 续先秦两汉礼乐文化的;文 气诗学是曹丕等人的理论创 造;风骨诗学是刘勰、钟嵘 等对“三曹”“七子”及建安诗 学精神的提炼,也属于“三 曹”诗学的理论生成。每一 种诗学都成为中国古代诗学 的重要内容,为丰富和完善 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发挥了实 质性的作用。“三曹”诗学作 为一种诗学典范,对当下的 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具有一 定的启发。当代的文学创作 和理论阐发可借鉴“三曹”诗 学在艺术和美学上的开拓, 进而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 国当代诗学话语与体系的建 设。
作者简介
李健,男,安徽宿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出站博士后(2004)。深圳大学教授,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领军学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学术兼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艺学、文艺美学研究。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学术著作8部,代表性著作有:《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美学考察》《中国古典文艺学》《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绪论 “三曹”与中国古代诗学 第一节 “三曹”的文学实绩与文学地位 第二节 “三曹”与“三曹”诗学 第三节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 第四节 “三曹”诗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三曹”对比兴诗学的创造性发展 第一节 比兴诗学的意义界定 第二节 曹操:对《诗经》比兴的诗学超越 第三节 曹丕:比兴与写景状物一体化的尝试 第四节 曹植:熔铸诗、骚而拓宇于比兴 第二章 “三曹”对感物诗学的拓展 第一节 “三曹”与社会现实的审美感应 第二节 “三曹”与自然物色的审美感应 第三章 “三曹”对文气诗学的创造与弘扬 第一节 “文气”:曹丕的诗学发明 第二节 “三曹”“七子”的文学批评与文气诗学 第三节 文气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 第四章 “三曹”与风骨诗学 第一节 “风骨”意义探微 第二节 “慷慨悲凉”:曹操与风骨诗学 第三节 “便娟婉约”:曹丕的风骨诗学 第四节 “骨气奇高”:曹植的风骨诗学 第五章 “三曹”与文质诗学 第一节 文质:从政治文化观念到诗学观念 第二节 “三曹”的诗文创作与文质诗学 第三节 阮瑀、应玚的文质诗学 结语 “三曹”诗学的精神传承及当代价值 第一节 “三曹”诗学的精神传承 第二节 “三曹”诗学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