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时代“弱有所扶”问题研究

新时代“弱有所扶”问题研究

  • 字数: 280
  • 出版社: 经济科学
  • 作者: 陈成文|责编:顾瑞兰
  • 商品条码: 97875218222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新时代“弱有 所扶”的理论基础、对象甄 别与制度框架。社会公正理 论、社会共享理论、贫困治 理类型划分理论以及关于贫 困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 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收入维度、社会地 位维度、体质维度、精神维 度、能力维度可以将弱势群 体划分为经济型弱势群体、 社会型弱势群体、生理型弱 势群体、心理型弱势群体和 文化型弱势群体五大类。正 确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 制度框架必须以满足弱势群 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取向 。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 框架应该由社会保险制度安 排、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社 会福利制度安排、优抚安置 制度安排和慈善事业制度安 排等方面构成。
作者简介
陈成文,1966年11月生,湖南隆回人,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系 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项、 重点项目1项、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编教材4部;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高等教育研究》等CSSCl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论文7篇。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要点摘登1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详摘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详摘7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等分册全文转载47篇。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社会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编委、《社会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编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青年探索》编委。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正理论 二、社会共享理论 三、贫困类型划分理论 四、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的系列重要论述 第三章 新时代“弱有所扶”: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 一、研究背景 二、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对象甄别 三、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 第四章 社会保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社会保险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保险制度: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推进器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 四、优化社会保险制度,推动新时代“弱有所扶” 第五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重要制度安排 二、城乡分割: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困境 三、走向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 第六章 社会救助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社会救助: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 二、社会救助供给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三、社会救助体制改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第七章 大病医疗救助与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大病医疗救助: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 二、契合度偏差:我国大病医疗救助的实践困境 三、拓展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治本之举 第八章 教育救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研究背景 二、教育救助: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推进器 三、“碎片化”:我国教育救助的实践困境 四、整体性治理: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现实呼唤 第九章 就业救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研究背景 二、就业救助: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稳定器 三、契合度偏差:我国就业救助的实践困境 四、拓展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根本之策 第十章 住房保障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研究背景 二、住房保障: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 三、契合度偏差:当前我国住房保障实践中的困境 四、扩展住房保障的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现实呼唤 第十一章 法律援助与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 一、法律援助: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道坚实防线 二、契合度偏差:我国法律援助的实践困境 三、拓展制度空间: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治本之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