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校园空间如何孕育创新--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

大学校园空间如何孕育创新--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

  • 字数: 176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邓巧明|责编:刘静
  • 商品条码: 97871122779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MIT档案馆一 手资料的整理研究,以及与 负责MIT校园规划建设40年 的前规划办公室主任罗伯特 ·西姆哈(O.Robert Simha )先生的多次讨论交流为基 础进行撰写,是第一本对 MIT建校以来校园发展建设 进行详尽回顾与梳理的著作 ,包括建校初期MIT创始人 威廉·罗杰斯提出的教育哲 学与邻近空间理念,搬迁剑 桥时工业工程师约翰·弗里 曼从效率角度对新校区进行 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后来几 个重要阶段的校园规划与建 设项目等。从大学校园空间 如何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的 视角,总结提出MIT校园在 激发孕育跨学科科研合作与 创新方面的核心空间特质。 其相关设计建设经验对于我 们规划建设适应国家创新发 展战略需求的大学校园、实 现大学的创新根本使命提供 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MIT的创新成就与孕育创新的环境 1.1 MIT世界领先的创新成就与影响力 1.1.1 世界大学与学科排名 1.1.2 诺贝尔奖的高获奖率 1.1.3 校友企业家的创新影响力 1.1.4 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与贡献 1.2 激发孕育创新的校园环境与文化 1.2.1 鼓励创新的制度与文化 1.2.2 无处不在的科研展示文化 1.2.3 最能激发创新的空间环境 第2章 MIT创新环境背后的教育哲学 2.1 MIT创建的历史背景 2.1.1 欧洲启蒙运动与科学技术教育理念的影响 2.1.2 美国《莫雷尔法案》的推动作用 2.2 创始人威廉·巴顿·罗杰斯的教育哲学 2.2.1 罗杰斯早期教育实践 2.2.2 罗杰斯“手脑并用”的教育哲学 2.3 罗杰斯创办MIT的过程 第3章 波士顿时期:创新环境的初创 3.1 波士顿时期的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3.2 MIT校园的整体建设情况 3.3 波士顿时期MIT校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3.3.1 校园空间严重不足 3.3.2 校园建筑日益分散 3.3.3 办学经费十分有限 3.4 决定搬迁新校区 第4章 剑桥时期:创新环境的完善 4.1 剑桥新校区规划设计 4.1.1 确定MIT新校区选址 4.1.2 工业工程师约翰·弗里曼与“7号”研究报告 4.1.3 建筑师威廉-博斯沃思与新校区规划设计 4.2 搬迁剑桥至迎来建校第一个百年(1916-1960年) 4.2.1 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 4.2.2 校园整体建设情况 4.2.3 代表性建筑 4.3 MIT建校第二个百年(1961-2000年) 4.3.1 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 4.3.2 校园整体建设情况 4.3.3 重要的校园规划项目 4.3.4 代表性建筑 4.4 进入20世纪(2001年至今) 4.4.1 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 4.4.2 校园整体建设情况 4.4.3 重要的校园规划项目 4.4.4 代表性建筑 第5章 创新环境的校园空间特质:互联互通的科研空间网络 5.1 互联互通的科研空间网络理念演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