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徐州两汉文化环城市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教学丛书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徐州两汉文化环城市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教学丛书

  • 字数: 262
  • 出版社: 清华大学
  • 作者: 于涛方//吴唯佳//赵明//张译匀//梁禄全|责编:张占奎//王华
  • 商品条码: 97873026151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1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两方面的工作 积累提炼整合而成。一个是 清华大学所主持的开始于 2018年的“徐州两汉文化特 色与空间策略”科研课题成 果,另一个是2020年“城市 规划专业本科生综合论文训 练/毕业设计”教学成果。本 书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设计, 也不同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 护。内容紧紧抓住以近20座 徐州西汉楚王陵为代表的两 汉文化遗产、以“隐然如大 环”的徐州城市自然山体格 局,展开对文化遗产与区域 、文化遗产与都市区、文化 遗产与重点地段的科学分析 、战略判断、规划策略、设 计表达研究,其研究视角突 出了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 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 学、城市地理学、历史地理 学以及风景园林学等多学科 交叉特色。 本书适用于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 人文地理学等专业高年级学 生,可提高对新时期文化遗 产和城市发展之间的深层次 互动关系的理解、提高从公 共品和外部性等视角进行文 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活化的理性分析与综合判断 能力。
作者简介
于涛方,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长期从事城市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出版著作3部,在著名期刊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30篇,第一作者70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各类优秀论文奖6次,主持和参与若干项国家基金课题。
目录
第1章 徐州“两汉文化环”设计战略的提出 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二、徐州“两汉文化环”空间战略的提出 1.两汉文化看徐州 2.徐州“两汉文化环”设计的空间战略提出 第2章 文化遗产活化、遗产城市主义与规划设计方法 一、文化遗产活化的价值:过去可以成为未来的基础 二、遗产城市主义: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未来 三、文化遗产能重塑城市空间秩序 1.文化遗产提升整个区域的整合和凝聚力 2.文化遗产提升都市区品质 3.文化遗产复兴内城活力 四、面向文化遗产活化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及方法 1.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规划内容和方法 2.基于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城市设计 第3章 徐州的两汉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及现状 一、徐州是国家两汉文化时空发展的重要见证 1.徐州对两汉文化的发祥、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 2.徐州两汉文化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稀缺性 二、徐州两汉文化遗产体系 1.以“汉文化三绝”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体系 2.深蕴在阡陌与市井的非物质文化体系 三、徐州两汉文化遗产传承及问题 1.徐州在彰显两汉文化传承方面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2.两汉文化遗产活化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4章 边缘城乡过渡区结合自然的遗产活化设计:北洞山汉墓片区 一、边缘区过渡带的区位属性 二、北洞山汉墓是徐州楚王陵体系的精华 三、两山夹一水:山水形胜之所 1.两岸青山相对出 2.古泗水、今运河 四、北洞山片区是古道上的重要节点 五、现状问题 1.生态破碎 2.经济滞后 3.交通不便是重要因素 六、北洞山汉墓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空间价值 1.促进“北区”崛起和转型 2.山水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区域营造 3.为徐州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增添浓重一笔 七、总体与重点地段设计 1.突出“洞山汉风—运河流长”的北岸核心区设计 2.运河南岸区的辅助性设计 第5章 外围城郊过渡混合区文化遗产活化设计:驮篮山—东洞山片区 一、外围过渡混合区的区位属性 二、要素混杂且变化迅疾 三、趋势和需求战略判断 1.驮篮山—东洞山在徐州两汉文化环中具有重要地位 2.驮篮山—东洞山汉文化区是徐州山水城市特色彰显的重要地区 3.“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创新驱动趋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