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202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202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

  • 字数: 455
  • 出版社: 中国旅游
  • 作者: 编者:李亚娟//胡静//谢双玉|责编:李冉冉
  • 商品条码: 97875032706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报告首先聚焦中国旅游业新发展格局中的旅游核心利益群体——游客、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者等,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赴汉游客旅游形象感知、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获得感、乡村旅游目的地女性旅游从业人员韧性发展以及新发展格局下旅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第一章以武汉市为例,关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深入分析疫情前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游客感知下的武汉市旅游形象认知特征。第二章以湖北省恩施州 22 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居民为调研对象,展开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获得感评价分析。第三章以恩施州典型旅游村寨为研究案例地,调查分析了乡村地区女性旅游从业者的主体性建构过程、群体分异现象及其应对疫情的韧性行为特征;指出了乡村地区女性旅游从业者韧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第四章系统回顾了国际和国内旅游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通过梳理和总结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科的发展历程、特色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与质量,探讨中国旅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之路。之后,本报告依旧遵循“盘点分析—综合评价—发展对策”的逻辑路线,从全国、区域、省域、重点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对疫情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全面、清晰地反映了疫情冲击下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环境、现实水平和潜在能力。最后,本报告从宏观调控、部门管理、行业经营三个角度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作者简介
李亚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MCGILL 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研究员,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兴趣为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重点关注民族旅游与文旅产业研究。近 5 年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 2 项、部级基金项目3 项、校级项目 2 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出版专著 1 部。曾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以及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华中师范大学“科创园丁”等称号。 胡静,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院长,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CI)等多家期刊编委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资源与环境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家部委等委托的科研课题40余项;近5年在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谢双玉,博士(2006年3月于日本广岛大学生物圈科学研究科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1995年7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从教至今,2015年8月-2016年6月获美国富布莱特国际教育交流项目资助于肯恩大学任教1年。现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副院长,武汉市旅游协会教育与培训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兴趣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与环境等。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经费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课题近5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5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等著作3部,参编教材等著作6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