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代梆子皮黄戏源流考论

清代梆子皮黄戏源流考论

  • 字数: 342
  • 出版社: 中山大学
  • 作者: 陈志勇|责编:裴大泉
  • 商品条码: 97873060767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5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代的梆子戏、吹腔、皮黄戏来源及其 在各地之传播、衍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绪论、 上下两编和附录。“上编”探讨梆子戏的源流与传 播,前五章是关于梆子戏源流和声腔的专题研究, 后二章是对梆子戏在西安和北京清宫中演出的情况 予以专题探讨。“下编”重点探考皮黄戏的源流与 传播形态,前三章辨析“楚曲”概念及其缘起,“ 二黄腔”的名实及皮黄合流等问题,后四章梳理皮 黄戏在南方和北方的流播。
作者简介
陈志勇,男,文学博士,历史学出站博士后,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5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有《广东汉剧研究》等专著2部,参编《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汉剧研究资料汇编》等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目录
绪论 一、“声腔戏曲史”概念的提出 二、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框架说明 三、声腔剧种史料使用规范的反思 上编:梆子戏的源流与传播 第一章 梆子戏的源头及其原始生态 一、“梆子戏”概念的界定 二、板腔体梆子戏的艺术源头 三、梆子戏兴起的外部环境 四、山陕商帮与梆子戏的兴起 五、梆子戏传衍及其成员的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梆子戏崛起与清代前中期剧坛变革 一、梆子戏崛起及其向外传播 二、剧坛“厌昆喜梆”潮流的形成 三、梆子戏地位的升瑜:文人编创与清宫搬演 四、梆子戏崛起的戏剧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前中期梆子腔与昆腔、弋阳腔的融合 一、李调元对“梆子秧腔”的释义 二、《缀白裘》所见“梆子秧腔”的形态 三、京腔与弋阳腔的梆子化倾向 四、清前中期梆子腔与昆腔的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吹腔”源流及其与周边声腔的关系 一、“吹腔”源流考 二、南北两种吹腔 三、吹腔与二簧腔 四、吹腔与宜黄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乱弹”词义流变看清代梆子戏的演进 一、“乱弹”新声:名谓生成及其指涉 二、“乱弹”得名:“乱”字的多种释义 三、“乱弹”外延:从狭到广的词义流变 四、“乱弹时代”:清代梆子戏的演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西安的梆子戏演出 一、毕沅西安幕府的秦腔演出 二、毕沅幕客与秦伶的交往 三、毕沅幕客对秦腔的接受与传播 四、毕沅幕客的秦腔剧种理论 五、毕沅幕府演剧的戏曲史意义 本章小结 下编:皮黄戏的源流与传播 第七章 清初“楚调”的兴起及其声腔的衍化 一、《游居柿录》关于沙市“楚调”的记载 二、万历间沙市《金钗记》的声腔归属 三、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及与诸腔的融合 四、“楚调”向皮黄“汉调”的声腔衍化 本章小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