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杂糅与从众:文明戏在上海的演出与发展(1913-1919)

杂糅与从众:文明戏在上海的演出与发展(1913-1919)

  • 字数: 300
  • 出版社: 文化艺术
  • 作者: 胡珺|责编:刘颖
  • 商品条码: 97875039705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6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发掘尚未被学界 认识的1913~1919年上海 文明戏演出相关的资料的基 础上,尝试使用开展研究的 新框架,主要是在政治、经 济的变化发展和市民日常生 活的背景中“重现”文明戏的 演出“现场”;并依此讨论文 明戏在此阶段内的杂糅东西 、雅俗的艺术特点,曾经激 进的政治性表达的削减,从 少数受西化教育的学堂学生 的“精英式”小众业余社团活 动“下降”为被新文化运动话 语所轻视的“过于”媚俗的都 市商业戏剧的过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源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取向与对应方法 第二章 舶来与转口:海上新剧第一潮(丙申至癸丑) 第一节 《新剧史·内史·春秋》提供的新剧发展脉络及案例 一、清末上海学生演剧 二、从城市到乡镇:筚路蓝缕的初期新剧职业演出 三、对演出活动失败原因的具体分析 四、上海剧人与巡演当地组织者合作模式的初步成功 第二节 考察初期新剧现场 一、上海业余演剧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早期新剧接受的域外元素及其影响 第三节 清末民初新剧的“革命”氛围及其消退 一、触及禁忌、提倡改良、被迫逃亡(1905-1908) 二、新剧家的死亡、丑闻与新作(1911-1912) 三、欧阳予倩在长沙的演剧与“革命”活动(1913) 第三章 多元与多变:都市职业演剧的成功(癸丑至甲寅) 第一节 癸丑中兴:郑正秋的‘偶然”成功 一、一炮而红还是渐入佳境? 二、新剧材还是老故事? 三、新媒体、新时尚、新资本 第二节 甲寅大盛:多层次的“新剧年” 一、上海新剧职业演出的“甲寅中兴” 二、“甲寅中兴”的助力之一:相关出版物的井喷 三、“甲寅中兴”的助力之二:图画的直观与动人 第四章 日新月异:考察甲寅前后的新剧现场(甲寅至丙辰) 第一节 新剧的剧场与相关组织管理方式 一、剧场建筑与用物 二、前后台的组织管理情况 第二节 甲寅前后新剧的演剧形式 一、演出开展与节目设计 二、无言剧:哑剧片段的设计 三、营造舞台奇观:几种流行的舞台设计 第三节 新剧剧目类型的增加与流变 一、戏靠衣装:从时装戏到古装戏 二、音乐歌舞戏中戏 第五章 新陈代谢:游戏场的崛起(丁巳至己未)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上海综合l生游戏场所的发展历程 一、十里洋场:清末民初上海的室内外娱乐游艺 二、走近大众:从茶园、屋顶花园到大型综合性游戏场 三、目不暇接:游戏场综合性的不断增强 第二节 原娱乐演艺行业的被迫调整与新剧人的选择 一、市场份额受压缩:茶园之被淘汰(1915-1916) 二、挣扎、转型与暂停:男子新剧不断滑坡(1917-1918) 三、走上小舞台:女子新剧的发展与稳定(1915-1921) 第三节 作为大众文化特殊场域的都市游戏场 一、城市平民的嬉游自留地:同时发生的复古与杂糅 二、生成中的公共空间:营造“阴性”感觉 三、新时代的商业化语境:资本助力大众文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