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丛书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研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丛书

  • 字数: 15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远|责编:朱华彬
  • 商品条码: 97875227079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权 威主导与家族关联的“旧公 共性”愈来愈不能适应农村 基层治理的需要,以农民组 织化为中心的“新公共性”治 理格局亟待建构,而公益组 织正日益成为这一建构过程 的重要参与主体。本书以T 协会参与农村社区“新公共 性”建构的实践为典型案例 ,揭示了公益组织参与农村 社区“新公共性”建构面临的 困境及其破解策略,并深入 分析了其内在逻辑,以期为 农村公共性重建提供一种中 观的分析视野。
作者简介
李远,男,1991年出生,中共党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2009年至2019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习。博士学习阶段,于201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完成为期一年的博士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与城乡社区治理。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与推进路径研究”,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支持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与联动机制研究”。近年在《学术研究》、《江汉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公益组织 二 农村社区“新公共性”建构 第四节 研究对象 一 T协会简介 二 协会的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 三 协会的工作内容 四 T协会在X村社区的组织化进程简介 五 T协会所在的农村社区简介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公共性理论回顾 二 农村公共性问题研究述评 三 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性建构研究述评 第二节 研究框架:以“新公共性”为理论视角 一 作为农村社区治理格局变革蓝图的“新公共性” 二 作为农村社区治理格局变革逻辑的“新公共性” 第二章 化“私”为“共”:T协会在农村社区的组织化 第一节 T协会的组织化困境:乡土公共文化与公益组织理念的差异 一 T协会动员社区参与的早期尝试与困境 二 基于“私”的公共文化:特殊主义与功利主义 三 超脱特殊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公益理念 第二节 T协会的组织化策略:化“私”为“共” 一 基于人情互惠的组织吸纳 二 基于经济理性的组织吸纳 三 将基于“私”的参与转化为志愿参与 第三节 T协会重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机制分析 一 从“私”到“共”:乡土公共文化的变革潜力 二 从嵌入到建构:公益组织的实践逻辑 三 混合与过渡:乡土公共文化的转型路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自在的“共”为自为的“共”:社区自治组织的培育 第一节 农村社区组织培育困境:社会资本潜在性与公益组织外来性 一 T协会培育农村社区组织的早期尝试与困境 二 社区社会资本的潜在性与公益组织的外来性 第二节 社区组织化基础的萌发:以T协会的组织化为桥梁 一 共同体意识的重塑 二 公共道德的转型 三 社区精英的浮现 四 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社区自治组织的成立过程 一 成立迷你社区基金会:社区自治组织的雏形 二 “社区基金会”转型为社区自治组织 三 社区自治组织的内部建构 第四节 T协会的社区组织化策略:化自在的“共”为自为的“共” 一 将集体行动诉求转化为组织化动力 二 将社区体制内外精英转化为组织骨干 三 将合作意识与能力转化为组织行动 第五节 T协会激活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机制分析 一 从“隐”到“显”:农村社会资本的增量可能 二 将共同体意识与志愿精神转化为组织参与 三 挖掘与转化:公益组织的实践逻辑 四 从“自在”到“自为”:农村社会资本的发育路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与“共”的互渗与制衡:基层自治组织的革新 第一节 社区社会组织的行政化风险:“公”“共”权力关系的不均衡 一 基层自治组织的强势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弱势 二 “公共事务服务核心组”的行政化风险 第二节 T协会的风险化解策略:作为第三方的制衡 一 以“社会权威”平衡“行政权威” 二 以第三方身份监督自治制度与程序的落实 三 以第三方身份促成基层组织与社区组织的良性互动 第三节 相反的趋势: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化 第四节 T协会调整农村社区权力格局的机制分析 一 从对立到互补:农村权力格局的重构前提 二 平衡与中介:公益组织的实践逻辑 三 “公”“共”互促:农村权力格局的转型路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共生合作:初步搭建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 第一节 以沙地治理为内容的协同共治 第二节 T协会建构新治理格局的策略 一 以专业性主导协同治理的方案规划 二 明确并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治理优势 三 治理预期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 第三节 从协会主导到社区主导的协同共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农村社区公共性结构的二重性 一 阻力抑或动力:基于“私”的乡土公共文化 二 缺失抑或潜在:作为“共”的社区社会资本 三 对抗抑或互补:代表“公”的基层自治组织 第二节 农村“新公共性”的建构逻辑:私、共、公的转化与互动 第三节 公益组织与农村社区的张力与化解策略 第四节 “生产社会”仍否可能:包容性的公共性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T协会工作人员) 附录2 访谈提纲(X村村民)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