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两个伟大发现”的枢纽

  • 字数: 290
  • 出版社: 南京大学
  • 作者: 张义修|责编:张静|总主编:张一兵
  • 商品条码: 97873052592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5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纵览马克思一生的学术文本,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很少有概念像“对象化”这样,内涵几经演变,又贯穿其思想全程。基于作为“对象性活动”的生产实践,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方法论革命;通过把价值理解为“对象化劳动”、把剩余价值理解为“对象化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本书回归德文原初语境,透过“对象化”概念的历史演变,解析其在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探索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为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作者简介
张义修,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城市理论研究。
目录
导论 一、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对象化”概念 二、马克思“对象化”概念的研究史境遇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与论述框架 上篇 “对象化”与马克思哲学道路的开端 第一章 “对象化”的概念史溯源 第一节 “对象”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出场 一、“对象”概念的词源与流变 二、理性主体的建构:康德视域中的“对象”概念 三、“对象”背后的“主体”:费希特、谢林的推进 第二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对象性”概念 一、“实体即主体”: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二、“对象性”与绝对主体的自我实现 三、“对象性”与现实主体的自我实现 第三节 “对象化”之缘起: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再阐释 一、费尔巴哈“对象化”概念的初始语境 二、自我意识哲学的再诠释与“对象化”的双重内涵 三、从“对象”到“对象化”:德国古典哲学的方法论特质 第二章 “对象化”与马克思最初的哲学探索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对象化”:马克思的哲学起点 一、自我意识哲学视域中的伊壁鸠鲁 二、“自我意识的对象化”: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范式 三、马克思“对象化”概念的初始内涵 第二节 “对象化”与青年马克思的初次哲学转向 一、费尔巴哈的哲学转向与“对象化”概念的新内涵 二、马克思哲学转向的唯物主义维度:“对象化”与“主谓倒置” 三、马克思哲学转向的人本学维度:“对象化”与“异化” 中篇 “对象化”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现 第三章 “时象化”与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对象化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哲学透视 一、理解“对象化劳动”的前提之一:《手稿》的复调语境 二、理解“对象化劳动”的前提之二:马克思对“劳动”的最初理解 三、“对象化劳动”的原初内涵与方法论意义 四、“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的原初关系 第二节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异化批判理论的完整建构 一、异化劳动批判:从“劳动”的对象化到“类生活”的对象化 二、异化史观的建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与自我确证 三、异化批判理论的完整逻辑:对象化一异化一扬弃异化 第三节 经济学批判的推进与“对象化”之思 一、重思“货币”:交换关系中“最突出的对象” 二、重思“劳动”:雇佣与分工视角下的“对象化” 三、小结: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进展及其哲学效应 第四章 “对象化”与“新世界观”的诞生 第一节 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实践”:从人本学走向后人本学 一、初始建构:人本学视野中的“对象性活动”与“实践” 二、内在冲突:“对象性”的人本学内涵与现实性内涵 三、革命突破: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的后人本学内涵 第二节 哲学起点的转变:告别“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一、巴黎时期:“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评李斯特》:历史性视角下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