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史通》文论研究

《史通》文论研究

  • 字数: 290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吕海龙著
  • 商品条码: 9787573205179
  • 版次: 1
  • 页数: 41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史自古一家,密不可分。文论、史论互渗互融,相扶相益。古代史论多含论文因子,将其纳入文学研究的阃域,既符合文学史发展实际,也可拓展文学研究视野及格局。刘知几的《史通》即是此类史论中第一部鸿篇巨制。其书聚焦于史著、杂史,偏记小说等叙事性作品。《史通》论史而及文,圆融文史。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已成共识;而在文学史上,也是一座里程碑式的著作。由唐迄清,论及刘知几及其《史通》文论者,历代多有名家。然相关论断,多为只鳞片羽式的评点。五四以后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则多为单篇论文或著作中的某一章节。篇幅和关注点所限,未能较为深入系统地发掘《史通》文论价值。当前学界对《史通》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研究专著,仍大都集中在其史学价值方面,对《史通》文论价值的研究却不是很充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即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刘知几及其《史通》小说观。同时兼及散文、诗赋、笔记文学甚至戏剧文学等文体,并关注文史二者的分合关系。
作者简介
吕海龙,男,1978年生,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201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近年来,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 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厅级项目若干。在《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大学学报》、《齐鲁学刊》、《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刘知畿对《史通》文论的自我认知 第二节 由唐迄清于《史通》文论价值之体认刀 第三节 五四以来《史通》文论研究述略及本书研究要览 第一章 “文章世所希”的“刘舍人”考论钾 第一节 “文士之极任”的“中书舍人”锣 第二节 “刘舍人”并非刘允济或刘宪月 第三节 “刘舍人”即刘知残 第四节 需要补充的两个重要问题 第二章 《史通》的著述不朽观挖 第一节 刘知畿对孔子、司马迁及扬雄著述不朽观的继承 第二节 刘知畿对曹丕等人文章 著述观的批评 第三节 刘知畿著述不朽观的独创之处 第三章 《史通》的文史分合观 第一节 刘知残对史著“雅”化的要求 第二节 刘知畿对诗赋文学作品之“用”的认识 第四章 《史通》的文学虚构观 第一节 两晋“虚构观”之考察 第二节 刘知残对“虚构”问题的阐释 第三节 刘知畿反对或支持的“虚构” 结语 第五章 《史通》对《汉志》、《隋志》等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汉志》、《隋志》的小说作者观及对《史通》的影响 第二节 由“小说”、“小说家”到《史通》的“自成一家” 第三节 《汉志》、《隋志》的小说分类观及对《史通·杂述》的影响 第四节 《史通·杂述》的小说史意义 第六章 《史通》对两《唐志》的影响 第一节 《史通》采《隋志》史部作品入“小说” 第二节 《史通》对《旧唐志》的影响 第三节 《新唐志》选录“志隆”、“因果”类作品入“小说”之考述 结语 第七章 《史通》影响下的唐宋笔记文学观念与创作 第一节 刘知畿《史通》与刘觫《隋唐嘉话》 第二节 刘知畿《史通》与李肇《唐国史补》 第三节 刘知畿《史通》与欧阳修《归田录》 结语 第八章 《史通》影响下的明清笔记文学观念与创作 第一节 胡应麟、纪昀对刘知畿的推崇 第二节 反对笔记文学记载“诬”或“淫”的内容 第三节 对笔记小说“体例”的重视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