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乌拉尼亚
字数: 156
出版社: 人民文学
作者: (法)勒克莱齐奥|责编:黄凌霞|译者:陈寒
商品条码: 978702017134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出版年份: 2008
印次: 1
定价:
¥5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人都是从世界各地来的流浪者,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和阶级,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不用上学,他们需要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这个理想国在人类社会的围攻中被迫迁移,去寻找它的出路。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述来讽刺现代社会的弊病,读来耐人寻味。 二〇〇八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 金句: 我们望见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望见的,也是我们的孩子将要望见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 在火山爆发之前,地球上最穷困的地区在时刻潜伏的战争与贫乏中日渐萧索。只有大批逃难者如同海底涌浪一般,前赴后继地撞碎在边境的礁石上。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 对她来说,爱不是独占,不是悲剧。她说爱是人每天都要经历的,它会改变,会转移,会回归。 你需要的不是知识,恰恰相反,是遗忘。 我感到时间的重量,仿佛土地正在后退,把存在着的一切推向镶嵌着火山的地平线的深渊。 我们惟一可以相信的东西存在于天空中,而非大地上。因为我们看到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看到过的,也是我们的孩子将要看到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 时间,如同一只在犄角上撞碎的玻璃匣子,散落成光滑的碎片,闪着珍珠的光彩。 沉重的,是生命。死亡是轻盈的,如同微风拂过。 她说爱很简单,有时候没有结果,爱是现实的,也是虚幻的,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 ——(法)勒克莱齐奥《乌拉尼亚》
作者简介
勒克莱齐奥,一九四〇年生于法国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获勒诺多文学奖。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一九八〇年,勒克莱齐奥以小说《沙漠》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一次读者调查中,被列为“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首。二〇〇八年,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目录 致中国读者 译者前言 我创造了一个国度 我所见过的最奇怪的年轻人 人类学家的山冈 河谷 红灯区 坎波斯 拉法埃尔的故事 奥朗蒂诺 拉法埃尔的故事 贾迪的故事 我们的花园 埃尔门语 迷途者 奥蒂 潟湖的莉莉 “仰望天空” 阿尔达贝托·阿朗萨斯 参事安东尼·马尔丹 流亡 永别了,朗波里奥 各行其道 半月岛 潟湖的莉莉 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 致中国读者 我写《乌拉尼亚》是为了纪念战争岁月。 在那个悲惨的年代,哥哥和我都还小。 我们躲在法国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因为母亲嫁给了一位英国军医,我们都有可能被德国人送进集中营。 正是在那时,为了克服焦虑,我们创造出一个国度。哥哥读过一本希腊神话之后,决定给那个国家取个天上的缪斯的名字:乌拉尼亚。而我呢,我创造了一种语言和文字:埃尔门语。我们因此排解了不少忧愁。 数年后,在墨西哥的米却肯州生活时,我发现一位名叫瓦斯科·德·吉罗加的西班牙修道士曾于1540年建立过一个印第安人自治村庄,以保护他们免受征服军的欺凌。这个村庄今天仍然存在,名字叫做圣菲·德·拉·拉古纳。当时的村庄采用的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模式。那是一次建立理想社会的尝试,致力于消除等级与贫富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各自的手艺和学识。 当然,那个乌托邦最终落空了。但是,米却肯州的印第安人依然怀念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着在美国影响下的现代社会无节制扩张的资本主义势力。 正是这种经历使我萌生了写一本现代版《乌托邦》的想法。正如《乌托邦》一样,《乌拉尼亚》的中心人物叫做拉法埃尔,住在邻市的历史学老教授叫唐·托马斯,故事发生的河谷是当代墨西哥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地方,那里每时每刻都上演着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模式的对抗,就像瓦斯科·德·吉罗加时代的圣菲·德·拉·拉古纳一样。 我并不想借此批评当下的墨西哥,也没有给我的小说赋予什么社会意义。我仅仅希望通过这本书,使那曾经给哥哥和我以勇气,帮助我们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的幻梦获得重生。 勒克莱齐奥 2007年10月于首尔 译者前言 乌拉尼亚来自希腊神话,原意为天文女神,小说中引申为“天上的国度”。勒克莱齐奥以其优美的笔触构建出一座美丽的天国——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在坎波斯居民仰望天空的节日中,时间与空间完美地融合在那一双双闪烁着星光的眼睛里。 “我们望见的这片天空,这片拥有太阳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望见的,也是我们的孩子将要望见的。对于天空而言,我们既是老人,又是孩子。”坎波斯的参事贾迪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贾迪无疑是坎波斯的精神领袖,他凭借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创建了一个没有贫富阶级,没有长幼尊卑,却富于民族差异,语言差异,生活方式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地上的天国”——坎波斯。在这里,知识是用来忘却的。坎波斯居民从不学习书本,他们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坎波斯村里的“异”与此“同”恰好与我们这个存在着文明冲突、种族歧视、语言斗争的现实世界相反。坎波斯恰似真正的天国在大地上的倒影与投射,它是作者寄托在小说中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状态。不过,作者并没有沉浸在这个乌托邦式的美好世界中,浪漫到忘却现实。从朗波里奥研究所里的人类学家们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到潟湖的妓女莉莉以及摘草莓的妇女儿童所遭受的摧残和压迫,作者痛惜地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世界的某些角落里,美好的生命不能活,丑陋的生命很快活。坎波斯的结局是未知的,也可以说是开放的,在新任女性领袖奥蒂的领导下,坎波斯居民走向了新的土地,新的生活。而与这个“天国”相对的现实世界中呢?“在火山爆发之前,地球上最穷困的地区在时刻潜伏的战争与贫乏中日渐萧索。只有大批逃难者如同海底涌浪一般,前赴后继地撞碎在边境的礁石上。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而且,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我们既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时”,印第安男孩拉法埃尔的这句话在全书中总共出现了四次,甚至被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它回声般地喊出了现世中的人们面对时间的迷茫。然而,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作者依然对生活满怀希望,因为对“天国”的信仰,因为曾经见证过它的存在。正如见识过光明的人都知道,天总会亮的。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人物,如坎波斯的参事安东尼·马尔丹(贾迪),特立独行的印第安男孩拉法埃尔,善良得如同耶稣在世的朗波里奥的创建者唐·托马斯·摩西,富有正义感的学者胡安·亚居斯,形形色色、丑态百出的朗波里奥的研究员,包括“我”的情人达莉娅及其前夫——激进的革命分子埃克托,都是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的。小说中无疑包含了作者的爱憎与褒贬,但我们应当注意到,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并没有平面化和脸谱化。从拉法埃尔·扎沙里到唐·托马斯,从胡安·亚居斯到安东尼·马尔丹,甚至包括达莉娅,这些作者倾注着深情厚爱的角色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他们的命运也并非简单的悲、喜剧。他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平淡与坎坷就像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样,读来真实可亲。 在这部小说中,勒克莱齐奥延续了他一贯优美的文风,充满诗意的文笔和喜欢描绘异域风情的创作特点。小说的主体部分以墨西哥为背景,对热带森林、河流、火山和金字塔的描绘惟妙惟肖。透过他清新的文字,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一股南美洲的热带气息扑面而来。另外,本书在形式上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在某些章节中似乎有意将前一章的末尾作为下一章的题目及开头,以此强调全书的连贯性,同时激发读者向后阅读的兴趣,在中国读者看来,或许颇有章回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味道。那么,小说究竟如何,就请各位看官各自开卷分解吧。 陈寒 二〇〇七年十月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