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精)/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

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精)/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

  • 字数: 308
  •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 作者: 赵勇|责编:熊静文|总主编:吴子林
  • 商品条码: 97875178512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3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上辑理论篇”中 ,已大体隐含着所谓“走向 批判诗学”的内在理路:作 者从阿多诺的“论笔体”和“ 内在批评”出发,途经萨特 的大众观,然后进入中国 学院批评的历史问题和现 实困境之中,最终在拓展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方面 做文章,在走向“批判诗学” 话语方面寻方案。尽管还 不是思考的全部,但通过 这五章内容的呈现,我觉 得我已经勾连起了“批判诗 学”的大致走向和初步构想 。本书“下辑实践篇”则是对 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相关 考察。
作者简介
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我社出版有《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
目录
上辑 理论篇 第一章 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 ——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 第一节 必也正名乎:为何用“论笔”对译“Essay” 第二节 从哲学到文学批评:阿多诺所谓“论笔体” 第三节 从随笔到“论笔”:文学批评的文体革命 第二章 作为方法的文学批评 ——阿多诺“内在批评”试解读 第一节 Kritik、criticism语词考 第二节 内在批评诞生的历史语 第三节 内在批评的致思路径与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征服读者群 ——《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一 第一节 “我们有读者,但无读者群”出场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新型关系 第四章 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 第一节 守成与斗争:“审美中心论”的成因 第二节 审美之常与文学之变:文化诗学话语的困境 第三节 “审美/非审美”矛盾论:文化诗学的一种拓展 第五章 走向一种批判诗学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化诗学 第一节 “审美中心论”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走向批判诗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节 在“文学介入”与“艺术自主”之间 下辑 实践篇 第六章 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何谓公共性 第二节 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三节 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第四节 何处寻找公共性 第七章 在大众阵营与精英集团之间 ——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 第一节 大众阵营或读者要素:网民发声与数据说话 第二节 精英集团或文学史要素:冷遇景观与善待迹象 第三节 民选经典或民间经典化:路遥其人其作的绿色通道 第八章 在《讲话》与种种“讲话”之间 ——也说赵树理与《讲话》的貌合神离 第一节 到群众中去:赵树理对《讲话》的深度落实 第二节 不想写和写不出:赵树理对《讲话》的过度反应 第三节 写什么和怎么写:赵树理对种种“讲话”的无所适从 第九章 知识分子的底线意识或聂致远的书生气 ——重读《活着之上)》 第一节 令人纠结的底线 第二节 单向度的书生气 第十章 批评进城与学术还乡 ——张柠的学术之路与批评之旅 第一节 潜伏与出击:在媒体派、作协派与学院派之间 第二节 赋魅与祛魅: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之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