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研究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研究

  • 字数: 290
  • 出版社: 经济科学
  • 作者: 彭文英//王瑞娟|责编:李雪//刘莎
  • 商品条码: 97875218373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三篇十六章。 第一篇为理论和方法,包括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研究背 景、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理 论基础、区域生态共建共治 共享逻辑理路、跨区域生态 贡献及补偿理论框架、跨区 域生态贡献及生态保护补偿 计量方法五章,旨在论述跨 区域生态贡献及生态保护补 偿理论框架和逻辑思路,生 态共建共治共享的学理基础 ,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篇为探索与例证,包 括全国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区 界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基于 发展机会成本的跨区域生态 保护补偿、基于生态产品供 给能力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 偿、基于土地资源绿色绿意 分享的生态保护补偿、基于 区域意愿协商的跨区域生态 保护补偿、城市群系统区域 生态贡献与补偿七章,主要 研究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如何 界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受益 区,并基于多种计量方法对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进行实 证研究,为共建共治共享目 标下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 和生态贡献量化分析提供理 论依据;第三篇为实践与措 施,包括生态环境区域共建 共治共享实践、跨区域生态 保护补偿实践经验、跨区域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跨 区域生态保护补偿保障措施 四章,主要研究国内外生态 环境区域共建共治共享和跨 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经 验,构建跨区域生态保护补 偿机制和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
彭文英(1967~),女,四川乐山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后。201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研究,在Hydrological Processes、《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经济研究参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有《绿色北京环境优化》、《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专著。
目录
第一篇 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评述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基础理论 三、理论体系框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逻辑思路 一、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的学理基础 二、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需要 三、基于区际生态关系的机制设计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区域生态贡献及补偿理论框架 一、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区域选择 二、“为什么补”:生态保护补偿测算依据 三、“谁补谁”:生态保护补偿角色确定 四、“补多少”: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计量 五、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理论框架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区域生态贡献及生态保护补偿计量方法 一、核心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二、补偿标准:生态贡献量判方法 三、区域功能区划:发展权价值损失评估法 四、区域意愿: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五、本章小结 第二篇 探索与例证 第六章 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区界定 一、生态—经济空间格局 二、主体功能区与经济发展区划 三、生态保护区与生态受益区划分 四、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措施建议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 一、生态系统服务区域外溢价值评判思路 二、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保护补偿量化方法 三、京津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保护补偿 四、城市生态受偿与城市生态保护补偿标准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发展机会成本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 一、发展机会成本测算方法 二、参照区域选择 三、京津冀生态涵养地区发展机会成本 四、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 一、生态产品及其供给能力 二、生态产品价值及供给贡献计量 三、京津冀生态产品供给贡献区域格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