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逐梦立异标新(青春文学杂志书研究)

逐梦立异标新(青春文学杂志书研究)

  • 字数: 256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晓红//张硕勋|责编:郭晓鸿
  • 商品条码: 97875227071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 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我国 的快速普及,大众媒介全面 参与并有力推进着我国文学 的快速演变,杂志书就是新 时期媒介融合的最新呈现。 本著作选择新文学生态下的 青春文学杂志书作为研究对 象,从梳理青春文学杂志书 发展历史入手,运用文学、 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 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青春 文学杂志书的外部生态变化 及其对内部生态中作家(编 辑)、文本、读者、传播媒 介、营销渠道等诸多要素的 影响与关联变化,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青春文学杂 志书的叙事策略和新文学生 态下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困境 以及可能的出路。
作者简介
王晓红,女,甘肃庆阳人,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主要从事期刊编辑、民族传播、影视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兰州大学 一带一路 专项资金项目及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等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项目科研项目十三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十六——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论文《论大众传播语境下甘南藏区社会流动与文化整合 以甘南藏区五村庄调查为例》(合著)获《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度 十佳论文 ;论文《论大众传媒语境下我“”—— “国藏区 信息场 的重建与话语权的转移 以甘南藏区五村庄调查为例》(合著)获第二届 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 ;学术专著《大众传播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变迁 以甘肃藏族“地区为例》(合著)获第三届 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张硕勋,汉族,1972年生,甘肃宁县人,法学博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大众传播、民族志传播、文化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其他类别项目九项,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 相关概念厘清与界定 第一章 杂志书源流探究 第一节 国外杂志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杂志书源流考证 一 中国杂志书源远流长 二 “异军突起”的中国内地杂志书 三 “同中有别”的台湾地区杂志书 四 近观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与日本杂志书之差异 第二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外部生态分析 第一节 青春文学发展的新场域 一 市场:大众文学发展的根基与新型传媒诞生的温床 二 大众文化的勃兴与文学艺术的大众化 三 消费社会的来临与文化消费的嬗变 第二节 文学的边缘化与泛化 一 出版改制与文学期刊困境 二 文学期刊突围 三 文学的泛化 第三节 文本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分众化 一 分众化的现实基础 二 分众化的理论基础 三 分众化的实践 第三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内部生态的嬗变 第一节 作家/编辑:明星化的生产者 一 青春作家的逐梦轨迹 二 青春作家的身份认同 三 青春作家/编辑的文学主张与文学理念 四 青春文学杂志书作家/编辑的市场意识与读者意识 五 青春作家对文学生态的改变与重构 第二节 被媒介建构的青春文学杂志书 一 媒介对青春文学作家的塑造 二 进入“议程设置”的青春文学事件 第三节 粉丝化的读者 一 粉丝文化的崛起 二 读者阅读的影像化、娱乐化和时尚化 三 自我宣泄与精神抚慰 四 跨越与融合不同传播介质的文学接受 五 青春文学杂志书对读者的影响 第四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对象与主题 一 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 对远方的迷恋——流浪 三 对爱情的憧憬 四 对日常生活的描摹 第二节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模式 一 第一人称叙事 二 情绪化的叙事结构 三 可靠与不可靠的叙事者干预 第三节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混合媒介叙事 一 封面的视觉设计 二 图像作为小说叙事的一部分 三 文字叙事中其他媒介叙事技巧的使用 四 视觉化的语言 第五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困局”与“新局” 第一节 生活的苍白与艺术的肤浅 一 青春文学杂志书作者写作经验单薄 二 艺术上的肤浅 三 文学神圣性、责任性的缺失 第二节 主流批评的缺失 一 媒体批评 二 同龄人的“酷评” 三 主流批评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生存之道:品牌创建与全方位延伸 一 国家出版政策的限制与解禁 二 品牌的创建 三 联手新兴网络传媒,实现品牌的全方位延伸 结语 一 如何看待文学与市场、媒介的关系 二 如何看待纯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关系 三 如何看待青春文学作家在艺术上的追求 四 如何看待青春文学杂志书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