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法中不确定概念适用研究

民法中不确定概念适用研究

  • 字数: 284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毋国平|责编:高婷//郭如玥
  • 商品条码: 97875227070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7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以民法中不确 定概念的适用为研究对象, 尝试界定出当基于各种应用 法源探求概念与个案事实之 间的意义关联时,应遵循的 适用规范。在得出相关意义 关联命题的过程中,适用者 需要运用制定法、判例、学 说以及法价值等法源作为法 律理由。基于每一法源的特 点,适用者还应遵循特定的 适用规范,以保障不确定概 念适用的客观性与规范性。 另外,基于特定法源得出的 各意义关联命题之间还应具 有融贯性,这也应通过相应 的适用规范得到一定程度的 保障。
作者简介
毋国平,山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法学、民法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在《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范围 二 不确定概念适用的方法基础 三 研究结构 第一章 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 第一节 法律适用语境中的意义理论 一 语义学上的意义与语用学上的意义 二 本质语义与惯习语义 三 不确定概念适用中的语义 第二节 法律适用语境中的民法概念之分类 一 依有效民法体系之划分 二 依意义来源之划分 第三节 概念的语义与语用意义 一 事实性概念的语义内涵与语用意义 二 价值性概念的语用意义 第四节 概念的语义不确定与语用不确定 一 不确定性并非对事实的无知 二 语义内涵的不确定 三 语用意义的不确定性 四 概念不确定性的两个要素 第二章 不确定概念适用中的“应用法源” 第一节 “理论法源”与“应用法源” 一 “法源”的通常用法 二 “理论法源”与“应用法源”的界定 三 “法源规范” 第二节 不确定概念的定义方式与意义语句 一 概念的定义方式 二 不确定概念的意义语句 三 意义关联语句中的陈述类型 第三节 “应用法源”与不确定概念意义语句的关系 一 应用法源约束下的意义关联之探求 二 不确定概念适用的循环诠释特征 第三章 基于制定法法源的意义关联之获得 第一节 制定法法源的界定 一 由具有立法权的机构制定 二 制定法规范陈述的意义 第二节 民事制定法法源的适用规范 一 制定法法源适用的顺位规范 二 制定法中不确定概念之意义边界的约束性规范 三 意义关联主张形成中的立法者意志 四 基于制定法法源之各种意义的适用顺序 五 总结与过渡 第四章 基于学说性法源的意义关联之获得 第一节 民法学说性法源的界定 一 初步界定 二 学术实践性要素 三 制度化要素 四 较低程度的可理解性 五 “可理解性”要素与法学理论观 第二节 民法学说性法源的适用规范 一 学说性法源适用的顺位规范 二 基于外部视角之学说的适用规范 三 基于内部视角之学说的适用规范 第五章 基于目的性法源的意义关联之获得 第一节 民法的目的 一 两种权利观念 二 权利观下的法律目的 三 形式上的相关界定 第二节 目的性法源的适用规范 一 目的性法源适用的顺位规范 二 意义获得中目的性法源的一般性适用规范 三 事实性概念之意义获得的特殊规范 四 价值性概念之意义获得的特殊规范 第六章 基于民事先例性法源的意义关联之获得 第一节 创造性先例形成的必要性 一 形成必要性规范 二 “形成必要性规范”的功能 三 司法实践中先例性法源的既存性 第二节 创造性先例中的理由形成 一 既存的证成性理由 二 法官自行具体化不确定概念的方式 三 法官以抽象方式形成类概念时的约束性规范 第三节 宣示性先例法源的适用规范 一民事先例性法源适用的顺位规范 二 先例性法源的背离规范 三 先例性法源中定义性语句的获得与适用 四 先例性法源中一组理由陈述的获得与可普遍化 五 基于案件事实之比较的类型化 第七章 意义关联主张之间的融贯性 第一节 基本问题 第二节 基本立场 一 相关问题 二 融贯论与符合论的关系 三 融贯论与一致性的关系 四 融贯论与价值权衡 第三节 基本形式 一 逻辑演绎结构及其复杂模式 二 图尔敏论证模式 三 形式规范 第四节 实质要求 一 陈述之间的契合性与聚合性 二 对陈述的饱和性支持 三 竞合关系中的反思性权衡 四 概念的一般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