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精)/张祥龙文集·第10卷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精)/张祥龙文集·第10卷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张祥龙
  • 商品条码: 97871001790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哲学大家张祥龙教授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此次作为“张祥龙文集”之一出版。作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讲述了儒家心学的发展历程。在本书中,作者将儒家心学的源头推至古代印度,将古代印度的心学思想与宋明心学对照讲解,细解心学概念的源头及含义。宋明心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高峰,作者在现象学的视域下,为读者重现了心学的起源、发展、顶峰。本书的创造性阐释,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先秦儒学,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作者简介
张祥龙,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和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获得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世界哲学》《哲学们》《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西方哲学笔记》《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等。
目录
开篇辞 第一讲 儒家心学出现的条件(一):古代印度的正统心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吠陀》和《奥义书》中的心学 第三节 《瑜伽经》:修心之法 第二讲 儒家心学出现的条件(二):印度佛教心学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唯心证悟 第二节 唯识学的基本主张和来源 第三节 阿赖耶识的原时间性和转识成智 第三讲 儒家心学出现的条件(三):禅宗和本心意识的当代理解(威廉詹姆士) 第一节 禅宗 第二节 什么是本心?如何识本心?—詹姆士的解说:显潜意识的边缘交汇 第四讲 华夏心学:《周易》和道家心学 第一节 《周易》提供的心学土壤 第二节 老庄心学 第五讲 北宋心学 第一节 周敦颐 第二节 程颢 第三节 谢良佐 第六讲 南剑三先生和陈白沙 第一节 杨时 第二节 罗从彦 第三节 李侗 第四节 陈白沙 第七讲 王阳明的人生与开悟经验 第一节 王阳明一生概述(一):出生至贬谪贵阳 第二节 王阳明一生概述(二):复起、平叛和晚年学说的确立 第八讲 王阳明生平特点分析 第一节 王阳明的家庭和亲人 第二节 王阳明的个性和身体 第三节 王阳明为学行教的阶段 第四节 王阳明悟道的特点 第九讲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一)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要义:吾性自足,吾心即理 第二节 知行合一于心体诚现时 第十讲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二):现象学阐释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要害:对象与价值的共生 第二节 知行关系的现象学分析(一):胡塞尔的视野 第三节 知行关系的现象学分析(二):舍勒的新解 第四节 对象/ 价值、知/ 行的合与分 第五节 《五经臆说》残篇如何佐证龙场之悟和“知行合一”? 第十一讲 王阳明“致良知”说(一):“致良知”的含义及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第一节 “致良知”之义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第十二讲 王阳明“致良知”说(二) 第一节 新视野中的“致良知”之义:回到生命情境时晕中的原发意向构造 第二节 致良知之法的得与失 第三节 致良知与禅宗的悟得心体的比较 第十三讲 “四句教”和阳明学中的弱普遍主义倾向 第一节 王阳明的哲理新贡献 第二节 “四句教”的出现 第三节 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理由(一) 第四节 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理由(二) 第五节 王阳明学说中的普遍主义向度 第十四讲 阳明后学的分流 第一节 “四无”与“四有”:钱德洪致良知的工夫论 第二节 王龙溪的“良知见在”说 第三节 对王龙溪良知见在说的批评 第十五讲 罗近溪以赤子之心致良知:宋明心学的又一高峰 第一节 王心斋的安身立本、日用是道学说 第二节 罗近溪的生平和悟道 第三节 罗近溪学说宗旨(一):孝悌慈的人生依据与《周易》解证 第四节 罗近溪学说宗旨(二):赤子之心 第五节 对罗近溪学说的总评 结语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