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资源与村庄转型:一个华北资源型村庄的嬗变(1986-2020)

资源与村庄转型:一个华北资源型村庄的嬗变(1986-2020)

  • 字数: 180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
  • 作者: 郭治谦|责编:杨爱新
  • 商品条码: 9787566020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通过实地研究的方式,从历时性角度深描了一 个资源型村庄——窑村——从1986年到2016年三十 年的转型变迁历程。与以往从外部(国家、市场、 社会)考察村庄转型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从村庄内 部审视矿产资源与村庄转型的关联,以“身体在场 ”的事件参与者共同型构的具体情境为场所,阐释 作为主体的行动者——村民——如何围绕“矿产资 源”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与、直至最后进行各类抗 争活动的全过程,试图在过程中厘清资源与村庄转 型的逻辑。 本研究具体采用孙立平的“过程——事件”分 析策略,分别从矿产资源“入场”、“在场”和“ 退场”三个场景的叙事中展开。在矿产“入场”阶 段,D铝厂的征地导致村庄发生初变,一是“失地” 或“半失地”引发农业“去农化”、“半农化”; 二是农民身份被终结,农业户籍转为“城镇”户籍 ;三是村庄边界发生“震变”。与此相伴的是村庄 的矿产认知转型,即由单纯的“物理属性”矿产变 为富有“经济属性”的矿产,村庄“被卷入”转型 。在矿产“在场”阶段,矿产资源开始取代土地成 为村域生活生产的中心,村庄逐渐由“土地”的生 存逻辑转型为“矿产”的发展逻辑。表现为:村集 体兴办村办铝矿石初加工厂、个体“小矿产经济” 的兴盛。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的变通权宜应对策略起了很大助推作用。在 矿产“退场”阶段,国家的“进场”和“在场”导 致矿产的“退场”,村民通过心理、实践(包括夜 晚偷偷挖矿、偷盗D铝厂铝矿石、拦路堵截)等方式 进行抗争。抗争无望后,村庄陷入重构和再转型的 困惑当中。转型后的窑村一方面陷入时空“被改写 ”、“没有了仁义道德”、环境生态被破坏以及村 民自我身份的“拔根”状态,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 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向内发力”和“向外发力” 的新的生计方式转型。无论是在村域内回归土地、 创办养殖场,还是到市区打工、做小生意,村民的 流动轨迹和半径都始终围着村庄空间。概言之,小 矿产经济之后的村民身上具有“乡土性”和“现代 性”双重特质,村庄进入传统与现代共容的不完全 转型阶段。 实际上,窑村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历史叙事是 从村庄转型的视角出发对村庄变迁的一次深描。在 这个过程中,将村庄以及代表村庄特质的矿产资源 与村庄的主体——村民——进行了有效勾连,弥补 了以往研究中“重外部、轻内部”的“村庄缺席” 式转型讨论的不足,特别是将村民拉回到转型叙述 的“主角”位置,在村庄场域中建构了“村民—— 资源——转型”的内部过程变迁机制。 当然,村庄转型必然离不开国家、市场、社会 、工业化等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影响。在窑村30年的 转型历程中,无论是征地还是小矿场经济兴盛,亦 或是矿产经济退出村庄场域,每个场景、阶段都充 斥着国家、市场的“身影”。换句话讲,村庄的转 型是“村民——资源”与“国家市场——村庄”内 外逻辑互动博弈的结果。 此外,窑村依托“矿产资源”进行的小矿产经 济式转型,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制度化”印记,因 此,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支持下,村庄在传统与 现代共存的空间中,如何有效吸纳村庄社会心理变 迁绩效,又能化解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规避“转 型内卷化”,成为重构和再次转型的关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