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改革系列丛书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卢芳国, 陈伶利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513274043
  • 版次: 1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编写出版与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推广、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堂教学相匹配的教材。申请者主持建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21年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建设的《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020年获批湖南省线上一流课程。《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线上一流课程已经完成5个学期的运行(第6学期正在运行),全国累计选课人数13900人, 选课学校包括全国高等综合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等57所。因此,本书出版具有很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 2.突出“学以致用、造福民众”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一次又一次传染病疫情的危害与挑战,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掌握微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本课程组以预防感染、呵护健康的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微生物基本知识与防控技术、熟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为切入,以“学以致用、造福民众”为目标,进行本课程纸质教材建设与推广。全书共分9章,其内容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1-9章的内容依次是: 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人体微生态系,微生物与食品( 微生物与食品营养、微生物与食物中毒,等),微生物与肺损伤(新冠肺炎、肺结核,等),微生物与性传播疾病 ,微生物与肿瘤。 3.以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中,紧密结合生活现象(如:食物中毒、餐具消毒、感染现象)与传染病疫情防控(如:新冠肺炎防控)情况,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解析重点难点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防微杜疾、服务民众的能力。 4.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本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内容包括防控微生物感染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微生态系、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与肺损伤、微生物与性传播疾病、微生物与肿瘤等)。建设中,应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制作各类图片(立体、动画、彩色图片)100余张、表格50余个,解析重点难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作者简介
卢芳国,女,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项目负责人,湖南省高校在线开放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南省高校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育教学工作37年,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等教研课题1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教学奖励12项。主编、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创新教材等23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等共30余项,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等10项。
目录
第一章 绪沦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一、微生物概念与分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学 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三、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结构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真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真菌的结构 第三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第三章 微生物的繁殖与代谢 第一节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三、细菌的代谢产物 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与培养 一、真菌的繁殖 二、真菌的培养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一、病毒的增殖 二、病毒的培养 第四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细菌的感染源、传播途径与感染类型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 第二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真菌的感染 二、抗真菌免疫 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与免疫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控制的概述 第二节 消毒灭菌的主要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二、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生物安全知识 第六章 微生物的耐药机制与防控策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