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交往伦理研究

  • 字数: 27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童谨|责编:田文
  • 商品条码: 97875203982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7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造就健康活泼的网络公 共领域以促进人与社会的文 明发展,需要广大网民践行 立足于法治的网络公共交往 伦理,积极开展网络公共交 往。本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 上,在中国语境下,着眼于 网民的网络实践,围绕网络 公共交往的实践主体、外在 的权利依托、内在的德性要 求、实践目的以及实现途径 ,对网络公共交往伦理进行 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探究, 以期为网络公共交往实践、 网络善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 据。
作者简介
童谨,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教师。承担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网络伦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伦理。2007年至2008年、2013至2014年,先后获200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3年福建农林大学学院(学科)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计算机和社会研究中心访学。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一般项目各1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以及校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关于三个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 网络空间 二 网络公共领域 三 网络公共交往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公共交往的实践主体 第一节 研究网民公民身份的两种思路 第二节 网民概念中的双重公民身份 第三节 网民的国家公民身份 一 初论作为国家公民的网民的权利 二 初论作为国家公民的网民的基本义务 三 网民的国家公民权利的首要性 第四节 网民的世界公民身份 一 初论作为世界公民的网民的基本权利 二 初论作为世界公民的网民的基本义务 第五节 全球本土化网民初探 一 网络空间对我国网民公民意识的影响 二 全球本土化网民:网民概念的一种理想类型 第三章 网络公共交往的权利依托 第一节 网民的基本信息权利 一 信息活动的重要性 二 网民对于网络空间的基本信息权利 第二节 信息权利的价值基础 第三节 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 一 无害原则 二 自愿原则 三 允许原则 四 公正原则 五 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的应用 第四节 在网络公共交往中保护信息权利的制度伦理 一 着眼于保护个体:制度的善应当优先于个体的善 二 追求网络善治的制度伦理初探 第四章 网络公共交往的德性要求 第一节 网民德性的层次区分 第二节 慎独自律 一 慎独自律在网络公共交往中的必要性 二 慎独:君子的基础德性 三 慎独工夫 四 慎独对于网络公共交往的启示 五 探索慎独与意志自律的融合 第三节 宽容 一 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戾气 二 网络公共交往需要何种宽容 三 网络公共交往中如何实现宽容 第四节 慎思明辨 一 警觉虚假的网络信息 二 留意网络信息的局限 三 避免落入群体心理的陷阱 四 在网络公共交往中聚合群体智慧(之一) 五 在网络公共交往中聚合群体智慧(之二) 六 三种网络公共交往德性的融合 第五章 网络公共交往的实践目的 第一节 人在科技时代的历史责任 一 敬畏自然和敬畏生命 二 居安思危并在社会舆论中维持乐观希望 三 在公共交往中形成改善现代权力系统的合力 第二节 网络公共交往与合作模式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 一 “公民社会”: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现代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 二 合作模式的网络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 三 网络公共交往产生多元的公共领域 四 网络公共交往促进公开性 五 网络公共交往促进形成改善社会的合力 第三节 网络公共交往与人的发展 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二 网络共产主义行动的尝试 三 善用闲暇以提高成为“自由人”的素养 四 营造人类共同的意义世界 五 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第六章 网络公共交往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网络公共交往的局限 一 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二 数字化交流的缺点 三 网民德性的培育总是“在路上” 第二节 实现网络公共交往的途径 一 建设应对网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常规制度的重要性 二 联结公民维护权利的网上网下渠道,畅通常规渠道 三 网民进行网络公共交往的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