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歌的影像传播研究

诗歌的影像传播研究

  • 字数: 23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梁笑梅|责编:郭晓鸿
  • 商品条码: 97875203971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推出“传播的诗 ”这一概念,并阐释诗歌影 像传播(以电影为主)的几 种范式。“影像”是图像理论 的关键词,也是视觉文化的 核心和灵魂,它具有与传统 文学文本以及其他艺术形式 平等对话的优势,影像传播 媒介并不只是具有承载功能 ,它可以成为给诗歌带来新 的表达元素和新的表现力的 部分,诗歌在一定意义上离 开了原初的文字表现载体, 将传播载体引入自我表现之 中,创构了诗歌的立体文本 ,转化为一种“立体的诗”或 “跨媒介的诗”。“传播的诗” 具有的最显著诗学特征就是 诗歌的表现载体与传播载体 的契合,在媒介融合的文化 语境中,诗歌需要在与媒介 齐聚的视听交集的互相选择 中寻求整合后的新生。
作者简介
梁笑梅,重庆人,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代诗学和文化传播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千余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丛刊》《文艺争鸣》《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艺研究》、《香港新诗发展史》(第一卷)等三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手册》《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一余光中对话集》《余光中自述》,参编《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中国现代诗体论》《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汉语新文学史》《中国当代流派诗选》等。
目录
绪论 影像叙述中“传播的诗” 第一章 诗之征引:用电影语言阅读诗歌 第一节 电影语言的画面系统对诗歌的立体创造 一 镜头演示 二 光影设计 三 色彩运用 四 构图呈现 第二节 电影语言的声音系统对诗歌的多维建构 一 人声传达 二 音响整合 三 音乐表意 第三节 电影语言干扰诗歌的可能性阐述 一 诗歌意态的变形 二 诗歌意味的流失 三 诗歌意境的填塞 第二章 诗人乐而歌:诗在音乐与影像的叠加阐释中 第一节 诗入乐对影像叙述的利好 一 诗为何入乐 二 诗入乐与合影 第二节 “以诗入乐”的跨界演绎 一 古典诗的现代编曲 二 现代诗的音乐形态 三 外国诗合乐之魅影 第三章 歌诗生长:影像叙述与歌词写作的共谋 第一节 歌诗与影像媒介 一 徒诗与歌词关系辨析 二 歌诗的影像传播策略 第二节 歌诗在影像传播中的审美张力 一 电影歌曲与画面组合 二 电影歌曲与抒情叙事化 三 电影歌曲与时代印记 四 歌词的复义性与影像语境载体的多元性 第四章 诗人形象的塑造:诗歌成为诗人的伴随文本 第一节 纪实性影像中的诗人形象:作为修辞幻象的名人符号 一 抒情诗中的“外故事”成为影像素材——新月下的夜莺:《明亮的星》和《徐志摩》 二 热情的爱国者是诗人正面形象的永远标识——最后的格律诗:影像文本中的闻一多 三 文化、媒介和资本联合助推诗人出场——《我的诗篇》和《摇摇晃晃的人间》的样本启示 第二节 虚构性影像中的诗人形象举隅:文化生态取向的折射 一《巴山夜雨》中的“落难英雄” 二 《周渔的火车》上的“落魄文人” 参考文献 后记 诗歌不散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