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文治与学堂经学的改革/中大珠海哲学研究丛书

唐文治与学堂经学的改革/中大珠海哲学研究丛书

  • 字数: 250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新加坡)毛朝晖|责编:冯春凤|总主编:陈建洪
  • 商品条码: 97875203968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晚清“学堂经学 ”的改革以及在此视域下唐 文治经学的生成及其典范意 义。本书以京师大学堂作为 主要个案,分析在西学冲击 下晚清学堂的课程与相关改 革,指出这种改革旨在对西 方现代的“七科之学”和中国 传统的“四部之学”进行调融 。这反映在晚清学堂的课程 改革和教科书编纂中,由此 衍生了一种介于传统经学与 现代学术之间的“学堂经学” 形态。这一经学新形态一方 面继承了晚清经学“中体西 用”的正统理念,一方面尝 试在制度上进行中西学术的 兼容。这一形态始于洋务运 动以后,及至民国建立后才 在体制上被现代大学全面取 代。就理念与实践而言,唐 文治都是这一形态之下的一 个堪称典范的经学家和教育 家。
作者简介
毛朝晖,1981 年生,湖南衡阳人,新加坡籍,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博士,曾任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研究员、《华文学刊》编辑,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早期为教育实证研究,后转向儒家哲学、比较哲学、经典诠释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尤其关注儒家哲学体系的现代建构和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至今已在《道德与文明》、《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经学研究集刊》、Asian Philosophy 等中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唐文治经学的典范意义 二 重新定位唐文治 三 经学思想与经学实践 第二章 唐文治经学的学术与政治背景 第一节 经世与体用——论唐文治的经学渊源 一 汉宋调和的思想基础 二 曾国藩的“四科判学” 三 “中体西用”论的生成 四 唐文治的经学渊源 五 结论 第二节 唐文治的“读经救国论”与近代中国变革 一 唐文治早年对“器物救国论”和“制度救国论”的接受 二 唐文治对“器物救国论”和“制度救国论”的反省 三 “新文化运动”与“读经救国论”的提出四结论 第三章 晚清的“学堂经学”改革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改革与“学堂经学”形态 一 晚清学堂的教育理念与经学课程 二 京师大学堂的课程改革及其理念分歧 三 “学堂经学”形态 四结论 第二节 清末政治与经学教科书的诞生——以王舟瑶《京师大学堂经学科讲义》为中心 一 梁启超与经学教科书的滥觞 二 京师大学堂与早期经学教科书的编纂 三 王舟瑶《京师大学堂经学科讲义》的编纂旨趣 四 结论 第四章 唐文治的经学思想 第一节 唐文治经学思想的发展——以“正人心,救民命”宗旨的演变为主线 一 “正人心”的三个表述 二 从“维国运”到“救民命”——唐文治的两条经世路线 三 结论 第二节 唐文治的治经方法论 一 唐文治对汉宋治经方法的理解与会通 二 经学与文章学的会通 三 经学与科学的会通 四 结论 第三节 唐文治论读经次第及其原则——经学系统性的一个初步分析 一 唐文治论读经次第 二 决定读经次第的原则 三 结论 第五章 唐文治的经学实践 第一节 经学在现代学术中的艰难定位——唐文治与无锡国专的课程改革 一 无锡国学专修馆时期的国学课程 二 国学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国专转制 三 国专转制后的课程设置 四 经学在转制前后课程中的定位 五 结论 第二节 “大义”“新读本”“分类读本”——唐文治编纂经学教科书的理念与实践 一 标举“大义”的教科书实践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