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

  • 字数: 0
  • 出版社: 中国城市
  • 作者: 编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责编:李天虹
  • 商品条码: 9787507434705
  • 版次: 1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报告延续了历年报告的主体框架,即:最新进展、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以及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共五大部分。(1)最新进展篇,主要阐述2020~2021年度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情况,期望通过对新政策、技术、实践以及事件的总结,分析该领域2020~2021年度各行业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全面清晰的思路。 (2)认识与思考篇,以低碳生态城市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的使命为出发点,系统梳理了低碳城市与现代健康城市关键作用、建设路径和发展趋势。“碳中和”承诺兑现关键在城市,重新思考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之路,探寻低碳化、清洁化、可持续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韧性、智能的城市。 (3)方法与技术篇,立足于低碳生态技术前沿动态,系统性地介绍了碳减排目标融入空间规划环评的思考、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和关键技术、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小水源地生态修复绩效评估方法、国际双碳形势与发展路径探讨,以及重点行业碳排放试点监测技术方案思路等。 (4)实践与探索篇,立足于城市的实践经验与探索创新,该篇主要分为三部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介绍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评估、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示范以及以千岛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效保护机制案例;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专项案例梳理了北京、太原、深圳市南山区、东莞国际商区的建设实践成果;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专项案例整理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双碳工作的推进情况,以及近零碳排放示范(试点)案例。 (5)自2011年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UELDI,简称“优地指数”)开始评估以来,已连续评估11年。2021年度的优地指数研究,更新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评估结果,结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人口动态和人口吸引力;同时,用优地指数对各类城市的碳排放现状特征及减排潜力进行评估。
目录
第一篇 最新进展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概览 1.1 编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热点 2 2020—2021年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 2.1 宏观动态:共商气候变化行动 2.2 政策动态:共推碳中和法案 2.3 实践动态:共建零碳城市 3 2020—2021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3.1 政策指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3.2 学术支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3 技术发展:加快节能减排进程 3.4 实践探索:示范节能减排建设 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实施挑战 4.2 发展趋势 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 1 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 1.1 碳巾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 1.2 城市的低碳转型之路 1.3 基于城市共性的减碳路径 1.4 以人为本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灵魂 1.5 黄河中游城市碳中和路径 2 以城市为主体的(30·60)战略 2.1 以城市为主体的(30·60)战略 2.2 识别城市碳中和的认识误区 2.3 建筑行业是决定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关键 2.4 碳汇的负面清单 3 中国现代健康城市发展趋势 3.1 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方向 3.2 迈向韧性城市 3.3 建筑节能减碳 3.4 城市间交通便捷且低碳化 3.5 从废弃物处理与市政角度看减碳 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 1 碳减排目标融入空间规划环评的几点思考 1.1 空间规划及环评要充分体现碳减排目标 1.2 低碳生态目标下空间规划环评与双评价的协同 1.3 碳减排目标的空间规划环评的多空间尺度重点和一致性分析 2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及其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方法和材料 2.3 结果和分析 2.4 小结和建议 3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小水源地生态修复绩效评估 3.1 研究区概况及保护行动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结论与讨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