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商标行政诉讼实务

商标行政诉讼实务

  • 字数: 258
  • 出版社: 法律
  • 作者: 刘东海
  • 商品条码: 97875197648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是通过梳理二十年来商标行政诉讼的判决,引发读者的思考。本书中的一些案例,虽然不一定代表主流观点,但作为个案例外,也不能被忽视。 “怕上火喝王老吉”可以注册,“怕上火喝加多宝”为什么不能注册? “国酒五粮液”适用“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被禁止注册,“国酒茅台”被禁止注册的理由为什么是“其他不良影响”? “年份原浆”也是白酒品牌?作为消费者会认为这是牌子还是会认为这是“有一定年份的原浆酒”? “红底高跟鞋”单一颜色商标也获准注册了,为什么可以这样? 本书共十章,围绕商标行政诉讼的重点法条展开。第一章“我国商标制度概述”,第二章“诚实信用原则”,第三章“商标的显著特征”,第四章“商标禁止注册的绝对条款”,第五章“在先权利条款”,第六章“近似商标”,第七章“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第八章“驰名商标”,第九章“注册商标连续3年停止使用撤销制度”,第十章“一事不再理原则”。
作者简介
刘东海 律师、仲裁员 北京市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 包头仲裁委员会、恩施仲裁委员会等仲裁机构仲裁员 北京市律师协会第十届商标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委员 北京市律师协会第十一届合同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大法宝讲堂签约讲师 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 2006年开始从事法律工作,2009年取得律师执业证书。自执业以来,一直专注于知识产权领域以及合同法领域的诉讼,在复杂、疑难案件争议解决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致力于做一名专业化、专家学者型律师。 代理的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卡斯特”商标撤销行政诉讼再审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2011年知识产权保护十大经典案例。代理的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同庆号”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被中国律师协会评为2018年知识产权十佳案例。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商标制度概述 第一节 我国商标立法沿革 / 001 一、《商标法》及其修改 / 001 二、《商标法实施条例》及其修改 / 004 三、《商标评审规则》及《商标审查审理指南》 / 006 四、司法解释及其他司法规范性文件 / 008 五、商标立法的强行政属性 / 009 第二节 我国商标管理机构 / 010 一、商标局 / 011 二、商标评审委员会 / 012 三、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 012 四、国家知识产权局 / 013 第三节 商标行政诉讼概述 / 014 一、商标评审案件的类型 / 014 二、商标行政诉讼的管辖 / 018 三、商标行政诉讼统计分析 / 018 第二章 诚实信用原则 第一节 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沿革 / 023 一、何谓诚实信用原则 / 023 二、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相关规定 / 024 三、商标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引入 / 025 四、《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若干规定》的合法性探讨 / 026 第二节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 028 一、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驳回复审程序中的适用 / 028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异议程序中的适用 / 029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商标无效宣告程序中的适用 / 032 第三节 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问题及建议 / 033 一、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之困 / 033 二、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相关建议 / 035 第三章 商标的显著特征 第一节 商标显著特征的立法沿革 / 036 一、什么是商标的显著特征 / 037 二、关于商标显著特征的相关立法变化 / 037 三、商标显著特征与便于识别的关系 / 039 四、商标显著特征与新颖性、独创性的关系 / 039 五、商标显著特征适用的实践综述 / 040 第二节 商标显著特征的判断标准 / 041 一、相关公众的判断 / 041 二、相关公众认知水平的判断 / 043 三、通用名称的判断 / 044 四、“仅直接表示……”的理解 / 048 五、暗示性标志的判断 / 051 第三节 通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的判断 / 053 一、普通商标 / 054 二、立体商标 / 058 三、声音商标 / 061 四、颜色组合商标 / 065 五、单一颜色位置商标 / 068 第四章 商标禁止注册的绝对条款 第一节 商标禁止注册绝对条款的立法沿革 / 074 一、欺骗性商标 / 074 二、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商标 / 076 三、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商标 / 077 四、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商标 / 078 第二节 “带有欺骗性”的商标的判断 / 084 一、误认的类型 / 084 二、依据个案特殊情形对“带有欺骗性”的商标的判断 / 085 三、“带有欺骗性”的商标的判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090 第三节 “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商标的判断 / 095 一、“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商标的认定趋向严格 / 095 二、“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商标的判断标准 / 096 第四节 “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商标的判断 / 099 一、适用“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商标的实践综述 / 099 二、“其他不良影响”的判断标准 / 100 三、其他不良影响的常见类型 / 103 四、其他不良影响判断的问题及建议 / 110 第五节 欺骗手段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商标的判断 / 122 一、适用“其他不正当手段”的实践综述 / 122 二、其他不正当手段的典型案件类型 / 123 三、适用“其他不正当手段”条款的相关问题 / 131 第五章 在先权利条款 第一节 在先权利条款的立法沿革 / 148 一、在先权利的内涵和范围 / 148 二、在先权利相关规定的立法变化 / 149 三、关于在先权利的司法解释 / 150 四、在先权利条款适用的实践综述 / 150 第二节 字号权 / 151 一、何谓字号权 / 151 二、字号权的保护要件 / 152 三、主张字号权的主体 / 153 四、跨商品类别保护问题 / 160 五、对字号简称的保护 / 166 六、对外国字号的保护 / 168 七、对老字号的保护 / 171 第三节 姓名权 / 178 一、何谓姓名权 / 178 二、姓名权的保护要件 / 179 三、姓名权保护的知名度要求 / 183 四、姓名权保护的商品类别问题 / 185 五、姓名权保护的其他方式 / 188 第四节 商品化权 / 189 一、何谓商品化权 / 189 二、对不同类型商品化权的保护实践 / 191 三、商品化权保护的考量因素 / 208 四、商品化权跨商品类别保护问题 / 210 第六章 近似商标 第一节 近似商标相关条款的立法沿革 / 214 一、近似商标的含义 / 214 二、近似商标的法律渊源 / 215 三、近似商标的判断标准及原则 / 215 四、商标近似、商品类似与混淆可能性的关系 / 217 五、近似商标条款适用的实践综述 / 219 第二节 近似商标的判断标准 / 220 一、影响商标近似判断的因素 / 220 二、影响商品类似判断的因素 / 233 三、共存协议对近似判断的影响 / 239 第七章 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第一节 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一般性规定 / 249 一、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法律渊源 / 249 二、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实践综述 / 250 第二节 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认定 / 250 一、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适用要件 / 250 二、商标使用的主体 / 251 三、商标使用的地域范围 / 259 四、商标使用的合法性 / 265 第八章 驰名商标 第一节 驰名商标的立法沿革 / 270 一、驰名商标的含义 / 271 二、驰名商标的法律渊源 / 272 三、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 / 273 四、驰名商标条款适用的实践综述 / 282 第二节 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 283 一、什么是商标淡化 / 283 二、淡化与混淆的区分 / 283 三、商标显著性的减弱 / 284 四、商标声誉的贬损 / 286 第九章 注册商标连续3年停止使用撤销制度 第一节 商标使用 / 287 一、商标使用的定义 / 288 二、商标使用的体系化理解 / 289 第二节 注册商标连续3年停止使用撤销制度的立法沿革 / 290 一、“商标撤三”制度的立法变化 / 290 二、“商标撤三”制度的现实功能 / 291 三、“商标撤三”制度中“使用”的认定 / 292 四、“商标撤三”制度的实践综述 / 292 第三节 注册商标连续3年停止使用撤销制度的考量因素 / 293 一、合法性使用 / 293 二、象征性使用 / 295 三、高度盖然性与排除合理怀疑 / 297 四、出口是否构成商标使用 / 298 五、是否改变商标显著特征 / 302 六、避免混淆的公共利益考量 / 305 第十章 一事不再理原则 第一节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立法沿革 / 307 一、何谓“一事不再理原则” / 307 二、民事、行政诉讼中“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法律渊源及意义 / 308 三、商标行政程序中“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法律渊源及核心内涵 / 309 第二节 认定相同事实的考量因素 / 312 一、终局裁定的约束力 / 312 二、对新证据的实质性审查 / 316 三、对新证据的形式性审查 / 317 四、适用绝对事由时补充证据的意义 / 318 第三节 认定相同理由的考量因素 / 320 一、增加引证商标并作为裁决依据 / 320 二、增加引证商标但未作为裁决依据 / 325 三、“增加引证商标”导致的问题 / 327 第四节 认定“任何人”的考量因素 / 328 一、对“任何人”的理解 / 328 二、对“任何人”的宽松把握 / 328 第五节 “一事不再理原则”适用的问题及建议 / 331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比较 / 331 二、“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修改建议 / 33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