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学的超越性与实践性问题研究

儒学的超越性与实践性问题研究

  • 字数: 33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胡金旺|责编:黄晗
  • 商品条码: 97875203958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3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学与荀学都具有超越性,本书重点论述的王船山的思想兼具孟学和荀学的特点。重视这两种思想路向的思想家不仅有王船山,还有苏轼等。王船山在用中确立体的思想与苏轼在主体的社会实践中体悟道的思想是接近的,符合荀学在学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为道路径。从孟学与荀学两种路向来研究儒学的超越性与实践性,是本书对学界偏重从孟学来研究的有益补充。 儒学的实践性还表现为对现实社会与政治的关切与参与。近代以来儒学发展重视对国家与社会治理进行学理的研究,从而赋予了外王以科学性和独立性。但内圣外王仍然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教化的作用以儒家思想武装外王的参与者,从而使得这种外王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具有儒家的精神品格。
作者简介
胡金旺,(1972-),男,汉,安徽安庆人。现任宜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宋明理学与现代新儒学。论文散见于《孔子研究》、《中州学刊》、《学术界》、《中南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南昌大学学报》、《湖北社会科学》、《兰州学刊》等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一个世界”的特点 一 中国文化中的巫史传统 二 中西文化之不同 第二章 先秦至宋明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超越性与实践性 一 孔子思想的超越性 二 孟子思想的超越性 三 荀子的思想有无超越性 四 二程与朱熹哲学的超越性 五 陆九渊与王阳明心学之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儒学的道统与外王论 一 孔子对礼乐制度的恪守及道统仁学的确立 二 孟子之仁政 三 荀子重视义与礼 第四章 汉代的天人感应论与谶纬迷信 一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二 汉代儒学用谶纬迷信论证皇权合法性的荒唐性 第五章 王安石对内圣外王的兼顾以及理学家对内圣的偏重 一 王安石的学术与理学家对它的批判 二 理学家对内圣的偏重 第六章 苏轼思想的超越性与实践性 一 再论苏轼的哲学思想 二 苏轼的哲学思想及其荀学特色 三 相辅相成:苏轼贬谪生涯中的哲学与文学 第七章 相与为体:船山哲学思想简论 一 船山论知觉之心与仁义之心 二 在情才上立其大者 三 存理与遏欲上的相与为体 第八章 船山的荀学思想及自然气本论 一 船山的两层存有论 二 孟学与荀学进路的差异 三 自然气本论与礼教主义的超越性与实践性 第九章 性可不善乎:论船山在人性善恶上的一个转向 一 《尚书引论》中的人性论 二 《读四书大全说》中的人性论 三 《张子正蒙注》《思问录》中的人性论 四 余论 第十章 论船山《相宗络索》的独特性与价值 一 用志来解释七识是船山的独特之处与成就 二 八识理论深化了船山前期著作中志与意的关系及其相关思想 三 八识是真如本体,作为真如本体的八识 四 大乘顿悟与唯识宗渐悟的统一 五 对学界《相宗络索》研究的回应 第十一章 王阳明的觉民行道 第十二章 现代儒学及其实践性 一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及相关批评 二 在乡村建设中发展儒学 三 贤能政治 四 儒家传统与中华法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