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止于至善——我读《大学》《孟子》

止于至善——我读《大学》《孟子》

  • 字数: 255
  • 出版社: 湖南科技
  • 作者: 刘家望
  • 商品条码: 97875710143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读《大学》 和《孟子》的心得笔记, 是对《大学》和《孟子》 逐章逐句的解读,对原著 章句作了比较准确通俗的 阐译。阐译参照了古今诸 多专家学者的注疏和诠释 ,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 历和政学修养,深研原著 义理,认真思考原著经典 的现代价值,着重阐释了 《大学》的“三纲八目”和《 孟子》的“性善、仁政民本 、尽心养性”的思想,突出“ 诚意、正心、修身为本, 仁政、亲民、止于至善。” 故本书以“止于至善”为书名 ,表达了作者对这两部经 典之作深刻体会。
作者简介
刘家望,原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曾在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从事医疗工作,曾任医院院长、县卫生局副局长、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人大主任。著有《修已安人——我读〈论语〉》、《诚之为贵——我读〈中庸〉》。
目录
《大学》解读 1 1. 大学之道 1 2. 知止而后有定 2 3. 致知在格物 2 4. 修身为本 3 5. 诚其意者 勿自欺也 4 6. 盛德至善 5 7. 克明峻德 6 8. 尽人伦 知敬止 7 9. 必也使无讼 8 10. 修身在正其心 9 11. 齐家在修其身 9 12. 治国必先齐家 10 13. 平天下在治国 12 14. 君子先慎乎德 14 15. 必忠信以得之 16 16. 国以义为利 17 《孟子》解读 20 第一篇 梁惠王(上) 20 1.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20 2. 与民谐乐 24 3.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26 4. 虐政如刃 30 5. 仁者无敌 31 6. 天下定于一 归于仁 34 7. 保民而王 36 第二篇 梁惠王(下) 48 1. 与百姓同乐 48 2. 交邻国有道乎 53 3.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56 4. 与百姓同之 与王何有 60 5.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63 6. 国君进贤 不可不慎 64 7. 贼仁者为之贼 66 8.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如何 67 9. 胜之取之 惟天意民心 69 10. 齐王伐燕 取之 71 11. 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 73 12. 与民守之 75 13. 苟为善 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75 14. 仁人也 不可失也 77 15. 鲁平公不见孟子 78 第二篇 公孙丑(上) 82 1.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82 2. 我养吾浩然之气 86 3. 以德行仁者王 96 4. 仁则荣 不仁则辱 97 5. 信能行此五者 则天下之民皆悦 99 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01 7. 莫之御而不仁 是不智也 104 8.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06 9. 伯夷 柳下惠 君子不由也 107 第二篇 公孙丑(下) 109 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09 2. 孟子将朝王 111 3. 岂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115 4. 孟子之平陆 116 5. 孟子问蚳蛙 118 6. 孟子与王驩使滕 119 7.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120 8. 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 122 9. 今之君子 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 124 10. 孟子致为臣而归 128 11. 孟子去齐 宿于昼 130 12. 予虽然 岂舍王哉 131 13.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 134 14. 继而有师命 不可以请 136 第三篇 滕文公(上) 137 1. 世子过宋见孟子 137 2. 世子葬父 139 3. 滕文公问为国 142 4.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147 5.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156 第三篇 滕文公(下) 160 1. 枉己者 未有能直人者也 160 2.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163 3. 古之君子仕乎 164 4. 彭更问 167 5. 苟行王政 四海之内 皆举首而望之 170 6. 一薛居州 独如宋王何 173 7. 由是观之 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175 8.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 176 9. 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177 10. 仲子恶能廉 182 第四篇 离娄(上) 185 1. 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185 2. 圣人 人伦之至也 188 3.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 189 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190 5. 人有恒言 天下国家 191 6. 为政不难 192 7. 斯二者 天也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 192 8. 不仁者可与言哉 195 9. 得其民 斯得天下也 196 10. 自暴自弃 旷仁舍义 198 11. 亲其亲 长其长 天下太平 199 12.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200 13. 西伯善养老者 201 14.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于孔子者也 202 15. 观其眸子 人焉廋哉 203 16. 恭人不侮人 俭者不夺人 204 17. 天下溺 援之以道 204 18.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 206 19. 事亲为大 守身为大 206 20. 一正君而国定矣 208 21.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 209 22. 人之易其言也 209 23.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 209 24. 乐正子见孟子 210 25. 孟子谓乐正子 211 26.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211 27. 仁之实 事亲是也 212 28. 不得乎亲 不可以为人 213 第四篇 离娄(下) 214 1.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214 2. 子产听郑国之政 215 3. 孟子告齐宣王 215 4. 无罪而杀士 217 5. 君仁莫不仁 217 6. 非礼之礼 非义之义 大人弗为 217 7. 中也养不中 218 8. 人有不为也 而后可以有为 218 9. 言人之不善 当如后患何 219 10. 仲尼不为己甚者 219 11. 惟义所在 219 12. 不失赤子之心 220 13.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220 14.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20 15. 博学而详说之 221 16. 以善养人 然后能服天下 221 17. 言无实不祥 222 18. 声闻过情 君子耻之 222 19. 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 223 20.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224 21.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224 2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225 23. 可以取 可以无取 取伤廉 226 24. 逢蒙学射于羿 226 25. 西子蒙不洁 228 26. 天下之言性也 则故而已矣 228 27. 孟子不与右师言 229 28. 君子有终身之忧 无一朝之患 230 29.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231 30.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232 31. 曾子子思同道 234 32. 尧舜与人同耳 235 33.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235 第五篇 万章(上) 238 1. 大孝终身慕父母 238 2. 舜不告而娶何也 240 3. 仁人固如是乎 243 4. 咸丘蒙问 245 5.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248 6. 天与贤 则与贤 天与子 则与子 251 7. 吾闻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 254 8.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何以为孔子 256 9. 百里奚举于秦 258 第五篇 万章(下) 260 1. 孔子圣之时者 260 2. 周室班爵禄如之何 264 3. 友也者 友其德也 266 4. 敢问交际何心 268 5. 仕非为贫也 272 6. 士不可托诸侯 273 7. 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276 8. 是尚友也 279 9. 齐宣王问卿 280 第六篇 告子(上) 282 1. 告子曰 性 犹杞柳也 282 2. 性犹湍水也 283 3. 生之谓性 284 4. 食色性也 285 5. 何以谓义内也 287 6. 乃若其情 则可以为善矣 289 7. 理义之悦我心 292 8. 惟心之谓与 294 9.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296 10. 舍生而取义者也 297 11.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299 12. 心不若人 则不知恶 300 13. 至于身 而不知所以养之者 301 14. 人之于身也 兼所爱 301 15. 先立乎其大者 303 16. 既得人爵 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 304 17. 人之所贵者 非良贵也 305 18. 仁之胜不仁也 犹水胜火 306 19. 夫仁 亦在于熟之而已矣 307 20. 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 307 第六篇 告子(下) 309 1. 任人有问屋庐子 309 2. 人皆可以为尧舜 311 3. 舜其至孝矣 五十而慕 313 4. 宋牼将之楚 314 5. 夫子之任见季子 之齐不见储子 316 6. 先名实者为人也 318 7.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320 8.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323 9. 虽与之天下 不能一朝居也 325 10. 孟子白圭论税 326 11. 吾子过矣 327 12. 君子不亮 恶乎执 328 13. 其为人也好善 329 14. 古之君子 何如则仕 331 15.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32 16. 教亦多术矣 334 第七篇 尽心(上) 335 1. 尽其心者 知其性 335 2. 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 336 3.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337 4. 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 338 5. 行之而不著 338 6. 人不可以无耻 339 7. 耻之于人大矣 339 8.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340 9. 穷不失义 达不离德 340 10. 待文王而后兴 341 11. 如其自视欿然 342 12. 以佚道使民 342 13. 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343 14.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343 15. 其良能也 其良知也 344 16. 舜居深山之中 345 17. 无为其所不为 345 18.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 346 19. 大人者 正己而物正也 346 20. 君子有三乐 347 21. 君子所性 347 22.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 348 23. 民可使富也 349 24. 君子之志于道 350 25. 利与善之问也 351 26. 杨子取为我 352 27. 饥者甘食 353 28.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354 29. 有为者辟若掘井 354 30. 尧舜 性之也 355 31. 放太甲于桐 355 32. 君子不耕而食 356 33. 尚志 357 34. 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 358 35. 桃应问孟子 358 36. 大哉居乎 359 37. 君子不可虚拘 360 38. 形色天性也 360 39. 齐宣王欲短丧 361 40. 君子所以教者五 362 41. 道则高矣美矣 362 42.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 363 43. 滕更之在门也 364 44. 其进锐者 其退速 364 45. 亲亲仁民 仁民爱物 365 46. 当务之为急 365 第七篇 尽心(下) 367 1. 不仁哉 梁惠王也 367 2. 春秋无义战 368 3. 仁人无敌于天下 368 4. 国君好仁 天下无敌 369 5. 梓匠轮舆 370 6. 舜之饭糗茹草也 370 7.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 370 8. 今之为关也 将以为暴 371 9. 身不行道 不行于妻子 371 10. 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乱 372 11. 好名之人 能让千乘之国 372 12. 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 373 13. 不仁而得天下者 未之有也 373 14.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373 15. 圣人 百世之师也 374 16. 仁者 人也 375 17. 孔子之去鲁 375 18. 孔子厄于陈蔡 376 19. 稽大不理于口 376 20.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377 21. 今茅塞子之心矣 377 22. 禹之声 尚文王之声 378 23. 殆不可复 378 24. 君子不谓性也 379 25. 善人也 信人也 380 26. 逃墨必归于杨 381 27. 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 382 28. 诸侯之宝三 382 29. 盆成括仕于齐 383 30. 孟子之滕 馆于上宫 383 31. 人皆有所不忍 384 32. 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 385 33. 尧舜 性者也 386 34. 说大人 则藐之 386 35. 养心莫善于寡欲 387 36. 曾子不忍食羊枣 388 37. 孔子在陈曰 389 38. 亦无有乎尔 392 主要参考书目 39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