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

  • 字数: 420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叶继元|责编:桂芳
  • 商品条码: 97875201960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破“四唯”“五唯”“SCI至上 ”旧的评价体系后,如何立 新的评价体系?学术“全评 价”体系给出了答案。学术“ 全评价”体系是作者于2010 年独创的评价理论分析框架 。本书是系统、全面论述学 术“全评价”体系的首部专著 ,概述了学术“全评价”体系 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方 法路径、核心内容、验证应 用和反响、影响和价值。针 对学术评价中存在的过分数 量化、形式化等“六化”问题 ,本书构建了以六大要素、 三个维度和六大推论等组成 的学术“全评价”体系。在评 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 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 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中 ,评价目的是龙头,制约其 他五大要素。任何一种评价 ,都可以分成形式评价、内 容评价、效用评价三个维度 。评价目的制约论、同行专 家主导论、评价制度保障论 等六大推论,对于评价实践 具有很强的解释性、指导性 和预测性。其逻辑性、系统 性和学理性较强,体现出中 国话语,为新的评价体系建 立奠定了学理基础。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 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最 终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从 该体系的提出到正式出版, 历时11年。这期间该体系不 断被验证、应用和引用。本 书可供科研政策制定者,管 理者,学术期刊、出版社编 辑,信息管理者,图书情报 、人文社科、科技工作者及 高校师生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叶继元,1955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历史学硕士(1991),美国Kansas大学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Drexel大学讲座教授、高级访问学者(2006)。现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 首届、第二届社科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前言 致谢 1 学术“全评价”体系概述 1.1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界定 1.2 学术“全评价”体系形成的背景 1.3 学术“全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2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2.1 价值论、认识论、实践论 2.2 系统论、信息论、知识论 2.3 文献/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抽象思维法 2.4 文献计量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 2.5 国内学术评价历史与现状(含港台) 2.6 国外学术评价历史与现状 2.7 学术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8 学术“全评价”体系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3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学术“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 3.3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三个维度 3.4 学术“全评价”体系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 3.5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特点 4 学术“全评价”体系中的几大推论 4.1 评价目的制约论 4.2 同行专家主导论与元评价论 4.3 评价客体分类论 4.4 文献计量法辅助验证论 4.5 评价标准及指标核心论和适当论 4.6 评价制度保障论 5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验证 5.1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适用范畴 5.2 学术“全评价”体系案例应用及其解释性 5.3 学术“全评价”体系对当下评价问题的修正 5.4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预测性 6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6.1 文献计量法的宏观评价 6.2 基于文献计量法与同行专家法的综合评价 6.3 同行专家法为主、文献计量法为辅的评价 7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反响、推广应用与发展 7.1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精义要点 7.2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反响 7.3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推广应用 7.4 学术“全评价”体系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