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宋代儒学复兴与传播新探

宋代儒学复兴与传播新探

  • 字数: 213
  • 出版社: 群言
  • 作者: 姚成得//陈晓龙|责编:谭伟//卢珊
  • 商品条码: 97875193068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儒学在宋代成为主流价 值得以复兴和重振并能深入 人心,既是当时王朝政治运 行与社会现实互动融合的必 然选择,也源于理学勃兴为 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注入了活 力,切实有效增强了儒学教 化传播的原动力、说服力和 感召力。 宋代以经筵、科举、官 学为代表的官方传播及其制 度安排,实现了对统治集团 和士大夫阶层的儒学化培养 与规训,是儒学成为治国之 道、教化之方的政治保证。 以社群、家庭、宗族、乡里 为场域的民间传播,则注重 儒学礼仪和主流价值对于生 活与道德的教化。书籍、邸 报、驿递、榜谕、粉壁等媒 介提升和渠道拓展,使儒学 教化实现了更好更快更广泛 的传播与到达。古文运动推 进和市民文化兴起引发的话 语方式变革,使儒学的表达 切近义理与生活从而更容易 被理解和接受。基于儒学教 化的宋代主流价值传播卓有 成效,尤其是制度化、伦理 化、生活化传播的有机结合 ,增强了儒学在政治社会运 行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目录
绪论 主流探源与历史回望 第一章 宋代儒学复兴与主流价值重构 第一节 宋代儒学复兴的思想脉络 一、宋学勃兴重塑了儒学的创造力 二、理学生发增强了儒学的说服力 三、扬弃佛道提升了儒学的感召力 第二节 主流价值重构的现实契机 一、唐末五代礼崩乐坏亟需恢复教化秩序 二、中唐以来汉族日衰亟待提振文化自信 三、赵宋王朝皇权更替需要天命道义支持 第三节 教化传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王朝重文崇儒的方略选择 二、回应政治关切的理论契合 三、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体自觉 第二章 官方教化传播路径及政治规训 第一节 经筵以儒学化育规劝明君行道 一、经筵讲读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 二、讲读内容铨定体现儒学价值取向 三、理学家得君行道扩大儒学政治影响 第二节 科举以儒学选拔组建官僚系统 一、科举取士主导选贤任能仕进通道 二、科举革新彰显儒学经义教化旨趣 三、科举考试侧重义理引领士风向学崇儒 第三节 官学以儒学规训涵养人才储备 一、重教兴学巩固儒学传播主阵地 二、惠民扩学提高儒学传播普及率 三、贯通科举调动儒学传播积极性 第三章 民间教化传播形式及日用常行 第一节 倾向意气情趣的社群化传播 一、士大夫援党的冲突与融合 二、士绅贤达结社的超脱与坚守 三、书院讲学的守正与创新 第二节 关注人伦日用的生活化传播 一、衣冠服饰对心性情志的塑造 二、居室用度对规矩礼制的昭示 三、交接往来对长幼尊卑的范导 第三节 注重培育养成的家庭化传播 一、丧葬祭祀对敬宗收族的推行 二、家训族规对风纪伦理的引领 三、相夫教子对习惯德行的养成 第四节 扎根乡里桑梓的本土化传播 一、乡饮酒礼对宗法秩序的维护 二、私塾村学对乡里子弟的启蒙 三、乡约义庄对善行礼治的救济 第四章 媒介渠道拓展和话语方式变革 第一节 出版进步加快儒学书籍流通 一、官方刊刻典籍推动儒学教化普及 二、书院雕版印书支持儒学教育研究 三、民间出版活跃扩大儒学传播范围 第二节 信息传递提速促进思想舆论扩散 一、朝廷信息收集处理机制不断健全 二、官方信息发布传递体系日趋完善 三、民间信息交流传播平台逐步拓展 第三节 话语方式变革让儒学传播平易近人 一、古文运动重振文以载道的儒学传统 二、文体文风变革让儒学表达透彻明白 三、市民文化勃兴让儒学传播丰富多彩 结语 以理服人与以文化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