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兰韵“传”馨

兰韵“传”馨

  • 字数: 497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夏萍 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208174962
  • 版次: 1
  • 页数: 454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纪念昆剧传字辈艺术家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了研讨会34篇论文,分为“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四个板块。 “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传字辈艺术的盛衰、传承以及生存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剧艺术,在当下作为“非遗”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活态传承”。保护、传承和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也是昆曲存在与生存的根本之道。在昆曲百年传承的过程中,上海这座现代城市具有极为突出与关键性的作用。“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在“穆藕初发起说”和“十二董事创立说”之外,对昆剧传习所的创立进行了颇具创见的重新表述。“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阐述传字辈表演艺术、中国昆曲话语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传字辈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并以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电影《十五贯》的传播、昆剧《挡马》的创排为个案,分析昆剧传字辈的艺术对此后昆曲的运作及审美方式的影响,以1936年德译本《牡丹亭》为个案,探讨彼时“中戏德演”为当下中国戏曲“走出去”且“留得下”提供的启示与意义。“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从不同视角总结、分析传字辈艺术家在推动昆曲艺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贡献。
目录
前言 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昆曲百年传承与“现代”的新定义/傅谨 传字和上海/周锡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江苏昆剧的“四脉”与传字辈 的传承作用/王宁 从《申报》(1924-1941)看昆剧传习所传字辈的盛与衰/邹元江 传字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李晓 出科后的昆剧传字辈的生存逻辑辩证/蓝凡 从厅堂到剧场——昆剧表演的不变之变/罗怀臻 老树春深更着花——写在昆剧传习所开办100周年/谢柏梁 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 昆剧传习所成立前后穆藕初之活动考略/赵山林 关于昆剧传习所“创办”“接办”的争论/唐葆祥 穆藕初是否昆剧传习所创办人?/朱栋霖 昆剧传习所创立问题辨正/浦海涅 存亡绝续:穆藕初与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创立/刘轩 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 民国年间新闻界对昆剧传字辈形象的真实书写/朱恒夫 传字辈表演艺术助推中国昆曲话语权传播/任国征 从周传瑛到汪世瑜:新型昆曲小生艺术的生成及其特色/陈均 传字辈在上海徐园的演出活动/曹凌燕 留住传奇的传世影像——昆剧电影《十五贯》拍摄始末/张一帆 “走出去”且“留得下”:德译本《牡丹亭》的搬演及启示意义/李霖 从昆剧《挡马》看南昆武旦的艺术渊源及发展/王珊珊 昆曲电影《十五贯》对浙昆演出的影响及对“数智文艺”的启示 ——以传字辈表演对原作的再阐释为例/程涵悦 试论昆剧传习所沪上公演剧目/吴 越 薪尽火传——昆剧传字辈艺术家表演影像的留存和意义/洪洁 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 传字辈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江巨荣 昆剧传习所和传字辈的历史功绩和杰出贡献/沈鸿鑫 方传芸先生及其子女的方氏艺术世家——家教、家学和艺术传承/周巩平 百年承传的回顾与思考——探究昆剧传字辈的成就之路/黄暾炜 论昆剧传字辈的传承与创新理念/李良子 略谈邵传镛昆剧净行艺术/彭剑飙 记录与传承——《周传瑛身段谱》艺术价值解读/李阳 传道授业,鉴往知来——郑传鑑戏曲表导演创作思维刍议/李鑫艺 戏舞艺术人生——方传芸的舞蹈创新理念拾微/林圣 贞烈可嘉,女侠气节——略论刘传蘅的刺杀旦表演艺术/翟皓月 切磋琢磨,郁郁文哉——吴梅与传字辈艺术家/何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