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

  • 字数: 280
  • 出版社: 当代中国
  • 作者: 编者:郑有贵|责编:陈莎//周显亮
  • 商品条码: 97875154112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对象是国史学 科体系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的大背景出发,分八章( 八个时间段),分别为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 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 )、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与 国民经济调整(1958-1965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 经济的波动发展(1966- 1976)、在徘徊中前进与 改革开放的起航(1976- 1984)、经济体制改革的 全面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治理 整顿(1984-1991)、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扩 大开放(1992-2002)、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2002-2012)、 新时代的经济改革发展 (2012-2020),系统反映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2020年70多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比较科学客观地再现和解 读中国经济跨越发展奇迹的 历史。
作者简介
郑有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第六、七届副会长兼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国家法律、政策等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七卷首席研究员。独著、主编《中国跨越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其实践》等著作21部。所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主编的《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目录
导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主线与主题 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7) 第一节 新中国的经济起点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经济起点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二节 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 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现 三、公私合营的全面推进 四、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以统购统销为核心的物资管理制度的形成 二、生产要素价格的集中管理 三、国营企业行政性管理方式的形成 四、计划的编制与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 一、“一五”计划的启动与实施 二、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思考题 第二章 经济建设的“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1958-19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确定 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三、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四、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第二节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一、“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 二、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三、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八字方针”的初步实施及农村政策的调整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三、加强经济管理和组织制度新探索 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第四节 经济建设的进展和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经济建设的进展 二、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思考题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波动发展(1966-1976)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力的确定与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 一、试图把“文化大革命”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在战备中安排生产布局和制定两个五年发展计划 三、“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申与“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的形成 第二节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动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体制的冲击 二、经济管理权的再次下放 三、两次整顿中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三节 经济建设的开展与成套设备的引进 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二、国防科技事业的新突破 三、“四三方案”的实施与对外经济交往的拓展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波动与调整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 二、1969年至1973年经济建设的“冒进”与调整 三、“批林批孔”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与1975年整顿 四、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使国民经济再遭挫折 思考题 第四章 在徘徊中前进与改革开放的起航(1976-1984) 第一节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一、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政策的恢复调整 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探 第二节 追求国民经济的过快增长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超越国力的高指标和大规模引进计划 二、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三、“六五”计划的制定与小康目标的提出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 一、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 二、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的开拓 三、开始城市改革试点 第四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乡村治理结构的重新构建与城乡关系的初步调整 思考题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1984-1991) 第一节 “三步走”战略的形成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 一、“三步走”战略的确立与“七五”计划的制定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经济改革发展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 二、全民所有制和多种成分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三、扩大对外开放地域和对外贸易行业范围 四、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价格双轨制问题的显现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与改革的深化 一、推进“价格闯关”改革 二、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 三、在治理整顿中推进改革的深化 第四节 五年计划的完成与经济增长新因素 一、“七五”计划的完成 二、经济增长的新因素 三、初步进入国际分工格局 四、“八五”计划的开局 思考题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扩大开放(1992-2002)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南方谈话作出计划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