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瑞羽

瑞羽

  • 字数: 34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石峰|责编:田文
  • 商品条码: 978752039027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2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的“边汉社会”概念,延伸了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的地域空间和学术空间。在东南和华南单姓村发展出来的宗族乡村理论解释不了杂姓村。为此,作者提出了“封闭的宗族”和“跨界的会社”概念,用以讨论宗族与会社的关系,并质疑了弗里德曼“杂姓村一定会发展为单姓村”的预想。对仪式的讨论其新意大体有几点:象征主义不具备普遍的解释力;仪式性食物所表现出来的“无餐桌礼仪”并非文明与野蛮的标识;仪式竞争的感官表达,强调了动物的主体性位置;在感官人类学论域,“参与观察”法已显露出其局限性,“参与多感知”法便应运而生;“异姓祖先崇拜”因物质的连带而成立;文化除了物质性一面外,还有虚空性一面;本土概念儒家“经权”思想的运用,显示了作者“以中国解释中国”的努力和实验。边疆地区的汉与非汉各民族,皆以中华民族作为自己的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
?石?峰,人类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特聘专家,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副会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汉人社会、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水利社会、象征人类学等。出版专著和译著7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 论 (1) 一 边汉社会 (2) 二 头发、凤凰与身份 (6) 三 黔中屯堡文化的宏观形象 (10) 四 “族—会”型汉人乡村社会 (19) 五 本书的架构 (30) 第一章 文化的组织 (一):封闭的宗族 (35) 一 文化的组织 (35) 二 继嗣群 (42) 三 汉人亲属研究 (50) 四 杂姓村 (54) 五 纸上祠堂 (69) 六 并置的关系与组织 (77) 七 小结 (103) 第二章 文化的组织 (二):跨界的会社 (105) 一 文献回顾 (105) 二 祭祀组织 “汪公会” (114) 三 从联盟到裂变:反思祭祀圈和信仰圈理论 (137) 四 性别组织 “佛头会” (144) 五 年龄组织 “老协会” (155) 六 互助组织 “炸会” (165) 七 小结 (174) 第三章 墓碑、扶箕与祖先身份 (176) 一 扶箕 (177) 二 道德教诲 (198) 三 强的 “以言行事” (204) 四 个体主义抑或集体主义? (217) 五 作为仪式语言的箕仙诗 (220) 六 小结 (224) 第四章 神圣性共餐与混合的食物 (226) 一 共餐 (227) 二 命名与位置 (231) 三 起源 (237) 四 社会抹平机制 (240) 五 包含与排斥 (251) 六 作为集体的隐喻 (257) 七 小结 (260) 第五章 仪式竞争的感官表达—兼对田野工作的反思 (263) 一 文化与气味 (263) 二 鸡屎、假想的气味与仪式竞争 (271) 三 从 “参与观察”到 “参与多感知” ——基于感官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反思 (287) 四 小结 (303) 第六章 物、祖先及其社会意蕴 (304) 一 秘传的技艺 (305) 二 “带子老祖”鲍大千 (309) 三 扩大的祖先 (316) 四 小结 (323) 第七章 物质性与虚空性 (325) 一 神灵的物质性 (327) 二 神灵的虚空性 (329) 三 田野验证 (332) 四 小结 (345) 第八章 祭品的 “经权”逻辑 (349) 一 献给祖先的猪:白转黑 (352) 二 面团与泥团 (358) 三 经与权:反经学的经学 (361) 四 经学能解释汉人社会吗? (365) 五 小结 (371) 第九章 灌溉与地方支配模式 ———鲍屯与关中之比较 (375) 一 从“精英一元论”到“精英多元论”:简要 回顾 (376) 二 关中 “渠绅”:暴力、强人与象征资本 (379) 三 鲍屯 “汪公会”:无灌溉纠纷、轮值与集体 权威 (387) 四 小结 (393) 结 论 (396) 参考文献 (429) 后 记 (45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