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上下册)回顾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周年

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上下册)回顾北大中文系建系110周年

  • 字数: 635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商品条码: 97873013246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90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20年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10周年。为了回顾北大中文系的发展变迁,重温几代学人的身姿与风采,共同探索和创造中文人的未来,中文系策划了中文学人系列主题专访“我与中文系”,并将访谈文字集结成《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此次参与专访的38位学人,既有白发满鬓仍心系学科的老先生,也有忙碌在讲台与书桌之间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讲述着人生道路上的岔路与选择,诠释着个人与世界之间具体而微的密切关联;他们梳理着治学过程中的难关与灵感,传递着朴素坚韧的中文传统。这是中文学人的一次回顾、总结和反思之旅,沿着先生们学术与理想的历史轨迹,我们得以触摸“活的历史”,感受“真的精神”。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门”。1919年北京大学废门改系,改称“中国文学系”。1937年因抗战全面爆发并入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归,恢复“北大国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燕京、中山等大学的相关专业陆续并入北大中文系;1959年,创设古典文献专业。至此奠定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足鼎立的格局,符合当代学科规范的“中国语言文学系”诞生。 北大中文系现有5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授予点,11个教研室,3个学科平台,11个虚体研究机构,2个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叉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雄踞A+评级。
目录
上册目录 唐作藩 基础宽厚一点,总是比较好的——2 郭锡良 继承传统,博古通今——16 乐黛云 我仍然相信跨文化对话——30 谢 冕 做一个可爱的人——42 严家炎 唯实求真的学问与人生——64 段宝林 解放思想,超越雅俗——80 孙钦善 学于斯·教于斯·研于斯——104 陆俭明、马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126 袁行霈 格局·眼光·胸襟·气象——144 钱理群 晚年百感交集忆北大·中文系——162 洪子诚 “不那么冷漠的旁观者”——188 蒋绍愚 把“史”和“论”两方面结合起来——214 严绍璗 为人民读好书、写好书——228 安平秋 在北大中文系古文献六十年的片断回忆——242 葛晓音 传承、反思与期望——262 温儒敏 北大中文系还是应当坚持“守正创新”——290 李 零 历史是挖出来的——304 陈平原 北大精神、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318 下册目录 曹文轩 中文系让我在真正意义上成了一个读书人——340 王岳川 探索文艺美学的中国立场——364 陈保亚 语言研究—田野、材料与理论——380 傅 刚 文学史研究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402 孔江平 语音学与人类关心的问题——418 戴锦华 面对充满危机的世界,人文学是最好的解毒剂——438 陈晓明 博雅塔下“常为新”——454 杨荣祥 北大实在是读书的好地方——480 李宗焜 做人及格,做学问才有意义——492 钱志熙 学术人生·薪火相传——510 廖可斌 文以明道,学贵贯通——524 袁毓林 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的语言研究——540 吴晓东 文学、时代与重建感性学——554 潘建国 曾耽稗海无穷史,待访人间未知书——582 贺桂梅 人文学的想象力——602 董秀芳 永远在探索的路上——620 詹卫东 从感知智能跃升到认知智能 —计算语言学的机遇与挑战——634 周 韧 我愿意再做三十年微观研究——660 程苏东 读内外书,想大问题,写小文章——678 后记——6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