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感通幽:法学阅读方法与写作思维

法感通幽:法学阅读方法与写作思维

  • 字数: 223
  • 出版社: 中国法制
  • 作者: 刘树德
  • 商品条码: 97875216206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只有勤于读书,才能为写作积累资料和厘清思路,从而为勤于写作提供学术营养。《法感通幽》一书恰好可以为我们揭开作者之所以能够写作高产的秘密,这就是广闻博记,勤于读书。作者将通幽与法感相连接,表达的可能是通过读书所感觉体悟的如同禅意一般的法意。本书不仅对初入法学之门的读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性,这就是如何写好一本法学书。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陈兴良 该书以优美的文字将读者的思绪引进一本本法学专著、一篇篇法学文章。随着作者的论述,我们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法学与法律的场景,既能感受原作所构建的美妙世界,又能获得本书作者的感悟,进而生发出我们自己的联想。这就形成了一个更为奇妙的阅读场景:“原作—感悟—新感悟”。“原作”“感悟”“新感悟”这三者就是引导和助推我们“通幽”的元素,作者这么做了,我们也不妨一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卓泽渊
作者简介
刘树德 湖南省新邵县大新乡刘家排村人,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至2000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院,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至今,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刑二庭、研究室、司改办、审管办从事刑事审判、司法解释起草、调查研究、司法改革、审判管理工作;2004年至2005年、2012年先后被借调到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研究员、教授、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无理不成“书”——裁判文书说理23讲》《实践刑法学》《政治刑法学》《司法改革:热问题与冷思考》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罪刑法定原则中空白罪状的追问》《刑事司法语境的“同案同判”》等140余篇。
目录
【拟稿办文之要】 如何起草司法解释/非司法解释类审判业务规范性文件 / 【裁判说理之道】 为“说理的社会”而呐喊 / 读名著?话“说理” / 裁判说理需要方法论指引 / 察知日本刑事裁判说理的点滴 / 裁判/说理依据又是什么 / 裁判文书说理如何运用“法律知识” / 裁判的“故事文学化”说理 / 裁判争议化解的说理之道 / “常识常情常理”如何融入裁判 / “侧目”刑事裁判文书之“通说” / 域外法官如何说理 / 认真对待“类比论辩规则” / “公开课”上学“说理” / “光圈定律”助推说理 / 因循守旧还是与时俱进 / 实质出罪的说理负担更重吗 / 说理让程序正义保障自由更有力 / 【法治践行之思】 “各行其是”还是“双向互动” / “隐身在场”的立法者不轻易“现身出场” / 指导性案例制度的生命力有赖于立法支撑 / 理解是接受的基础 / 超大规模陌生人社会的司法重塑 / 破解“机械司法”之道 / 指导性案例可以成为“法源”吗 / 同案同判:系统论法学的“加持” / “先例规则”如何生成 / 为“出场”而准备的“预演” / 为大数据的“全与真”而努力 / 在个案细节处凝练法理 / 另一场域的“多研究问题” / 在与时俱进的语境中追求学术创新 / 在追根溯源中求知解惑 / 【刑法学问之术】 正确对待形式/实质解释论的来源与语境 / 追求刑法解释的“顶天立地” / 刑法教义学如何面向实践 / “积极主义刑法观”的阶层论展开 / “但书”适用亟须可操作性规则 / 追求刑法教义的精致化 / “整体性二元论”:刑法教义学的样板 / 民法典时代的“刑民交叉” / 在刑法“支流”处精研 / 学问贵在“微”“精” / 刑法解释须在追问中深化 / 刑法学术往往在反思中提升 / 另一种学习:修辞术与表达法 / 另一种角度欣赏“刑法教义学” / 另一种收获:序言如何写 / 以“案例修辞”激活“正当防卫” / 代跋:跟“金老头”学读书方法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