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律社会学:理论与应用

法律社会学:理论与应用

  • 字数: 350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 作者: 王三秀
  • 商品条码: 97875680748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法律社会学基本理论、发展演变及其新趋势,提出法律社会学新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方法。在具体内容上,阐述法律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关系的基本理论及实践中的新问题,着力探索法律创新与道德进步、贫困治理、社会整合、权益维护的关系机理及实践建议,*后提出和研究我国法律有效运行的社会机制的系统构造思路。作为回应我国社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法律社会学,作者综合运用比较分析、跨学科交叉研究、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本书进行了理论视野和知识结构创新,进而形成了我国法律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应用多方面的创新成果。 本书总体思路独特,将全面依法治国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精神充分融入写作内容中,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确定核心观点,服务于我国法治与社会发展对法律社会学的新需求。本书在充分吸收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自成逻辑体系,适合不同专业学科读者阅读参考。同时每章配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与重点推荐文献,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各章节内容。
作者简介
1980—1984年,郑州大学本科阶段学习;1989—1992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阶段学习;2007—2009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阶段学习;2000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近年来曾在《社会保障研究》(北京)、《中国行政管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法商研究》、《中国社会保障》、《社会科学》(上海)、《社会主义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转摘,多篇获奖。参与或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目录
第一章 法律社会学基本理论/001 第一节 新时代背景与法律社会学创新/002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概念界定的评述与再识/003 一、法律社会学概念界定的选介与分析/003 二、法律社会学概念界定的创新尝试/005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的发展演变与趋势分析/006 一、国外法律社会学演变分析/006 二、国内法律社会学演变分析/009 三、我国法律社会学发展的趋势/011 第四节 法律社会学创新研究目标与方法/014 一、研究目标/014 二、研究方法/018 第二章 法律与民间习惯法的良性互动/023 第一节 法律与民间习惯法的概念及基本关系/024 一、法律的概念分析/024 二、法律的两种理论模式/025 三、民间习惯法的概念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027 第二节 民间习惯法的现实价值及其局限性/028 一、民间习惯法的现实实践价值/028 二、民间习惯法的局限性/033 第三节 国家法与民间习惯法良性互动实现途径/034 一、立法中与民间习惯法良性互动/034 二、法律运用与民间习惯法良性互动/040 第三章 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045 第一节 政策的含义及相关概念/046 一、政策的含义/046 二、社会政策的含义/057 三、社会政策、公共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共性与差异/060 四、政策、制度及法律关系/065 第二节 法律与政策的一般关系理论/067 一、法律与政策的一致性/068 二、法律与政策的差别性/069 三、法律与政策的关联性/070 第三节 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的互动融合及其实践路径/072 一、政策与法律的互动性/072 二、法律治理与政策治理互动融合的实践路径/075 第四章 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081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我国文化现状/082 一、文化的含义/082 二、文化方面财政资金投入现状/084 三、文化与社会治理的融合现状/084 四、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86 第二节 文化与法的一般关系理论/087 一、文化对法的影响/087 二、法对文化的影响/094 第三节 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良性互动的实践路径/103 一、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法的贡献与冲突/103 二、践行法律转型与文化变迁良性互动的实践策略/111 第五章 法律创新与道德进步/115 第一节 道德的含义及相关基本问题/116 一、道德的含义/116 二、有关道德的几个基本问题/117 第二节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一般理论/120 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认识分歧/120 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122 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26 第三节 法与道德的冲突及解决方式/128 一、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情形及其根源/128 二、法与道德冲突解决的基本措施/132 第四节 以法律创新促进道德进步的实践路径/136 一、在立法层面以法律创新提升道德作用/137 二、法律实践层面适当考虑道德因素/139 三、不断探索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展的新实践路径/141 第六章 法律创新与贫困治理/145 第一节 贫困概念及其治理实践的考察分析/146 一、贫困内涵的演变/146 二、贫困治理内涵的分析界定/149 三、贫困治理实践的演变/149 第二节 我国贫困治理对法治的需求分析/152 一、探索贫困治理对法治需求的必要性/152 二、法治在贫困治理中的特殊价值/154 第三节 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发展的分析审视/156 一、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发展成效/156 二、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发展存在的缺失分析/157 第四节 我国贫困治理法治化路径的现实选择/164 一、以贫困法治理念创新为先导/164 二、确立合理的贫困治理法治化目标/174 三、实现贫困治理法治三重建构的有机统一/176 第七章 法律创新与社会整合/183 第一节 社会整合的内涵及我国面临的社会整合问题/184 一、社会整合的内涵与意义/184 二、我国当今面临的社会整合问题及应对需求/187 第二节 社会整合的影响因素及法律的特殊作用/192 一、社会整合影响因素/192 二、法律促进社会整合的优势/195 第三节 以法律创新促进我国社会整合的路径选择/206 一、通过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立法促进社会整合/207 二、通过信访制度完善促进社会整合/210 三、通过完善立法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整合/211 四、通过家庭与自治组织立法发展完善促进社会整合/214 第八章 法律创新与弱势群体权益维护/219 第一节 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的含义及重要意义/220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其产生根源/220 二、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含义及意义/230 第二节 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维护面临的现实问题/235 一、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整体设计缺陷/235 二、保护弱势群体的专项立法制度存在缺陷/236 三、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障意识不足/238 第三节 以法律创新促进我国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的路径选择/240 一、创新完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240 二、构造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制度/243 三、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具体执法程序/245 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意识/246 第九章 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系统构造/251 第一节 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含义与意义/252 一、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含义/252 二、建构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意义/254 第二节 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构成要素及现实问题/257 一、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构成要素/257 二、我国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现实问题/268 第三节 我国法律运行社会机制的现实构造/273 一、培育社会主体法治化参与意识/273 二、提升政府法律实践责任能力/274 三、强化对社会主体法治参与的整合协作/275 后记/281 主要参考文献/28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