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1.1总第13辑)

政治人类学评论(2021.1总第13辑)

  • 字数: 285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编者:陶庆|责编:桂芳
  • 商品条码: 97875201889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含4篇博士毕业论文 的精简,几乎所有文章都从 理论综述,到田野案例,再 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架构 。第一篇文章《草根媒介: 社会转型中的集体身份建构 ——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 像的多点民族志研究》基于 在贵州、福建等地对苗语影 像传播过程的多点民族志观 察,描述了苗语影像的生产 组织和传播过程;说明了西 部苗族农民工群体借助苗语 影像生产形成的跨空间族群 网络;阐释了西部苗族农民 工群体使用苗语影像重新想 象和建构族群“传统”的具体 过程。第二篇文章《向水而 生的秩序——以皖北农村为 例》基于对安徽寿县地区田 野调查,借助历史文献资料 ,对1950年代以来农村水 利现象进行了再现和阐释。 立足于乡土社会,运用结构 主义和共同体相关理论作为 分析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 人类活动变化讨论水利兴修 的社会意义,探讨了水利建 设与地方实践的复杂关系, 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社会要 素和权力结构的重组,与地 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互嵌关 系”。第三篇文章《生态和 经济价值转化中的苗族文化 资源》描述了花垣县子腊村 ,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 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 ,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 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 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 。第四篇《“炮龙文化”的象 征符号与权力格局》基于广 西中南部宾地的一项民俗活 动舞炮龙及其炮龙节的“国 家化”历程,指出宾地力推 舞炮龙作为其对外展示的文 化标识,是在“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和旅游空间语境 下的一种地方意识的群体共 识。
作者简介
陶庆,男,1965年生,博后,上海师范大学发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人类学、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外政治制度。 主要科研项目:个人独立主持纵向科研项目6项。如,1.2011年度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民间结社治理创新与中国政治发展”(批准号:NCET-11-0621)。2.2011年度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批准号:11JJD810018)。主要科研论著:先后独著发表著述近50篇(部)。如,《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走出转型期社会重建的合法化危机》《政治嵌入与政治安排》等。论文类:《从政治安排到、政治嵌入到‘政治妥协’的转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政治文明中的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人文杂志》,2006年第6期)。
目录
1 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集体身份建构 ——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多点民族志研究 2 向水而生的秩序 ——以皖北农村为例 3 生态和经济价值转化中的苗族文化资源 ——以花垣县子腊村生态扶贫为例 4 “炮龙文化”的象征符号与权力格局 ——以宾地舞炮龙为例 卷首语(英文)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英文) 摘要(英文) 《政治人类学评论》征稿与写作体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