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

  • 字数: 213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谢燕娜|责编:杨元丽
  • 商品条码: 97875136654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山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地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其对脆弱的山地环境影响凸显。在这些形势下,开展对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以豫西山地旅游强县——栾川县为案例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书共由九章组成。主要包括引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处理、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旅游用地驱动力分析、旅游用地发展预测、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结语。本书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学以致用,为我国山地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
作者简介
谢燕娜,女,1981年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山地旅游等方面。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高中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纵向课题5项、横向课题20余项。
目录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研究进展 121山地旅游用地演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122旅游业开发对山地环境的影响研究 123山地旅游用地优化研究 124山地旅游用地利益相关者研究 125评述 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分析与归纳分析法 142遥感与GIS分析法 143野外调研与实证分析法 144对比分析法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山地 212山地旅游资源 213旅游地 214山地旅游地 215旅游用地 22理论基础 221人地关系理论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山地垂直地带性理论 224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5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3研究区概况 31地理位置及区位 32区域历史沿革 3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331地形地貌 332气候资源 333水资源 334森林资源 335矿产资源 336旅游资源 337土特产资源 338土壤与耕地资源 34社会经济特征 34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42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343矿业为全县支柱产业 344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35旅游业发展特征 351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352旅游景点数量多、品位高 353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强 354交通方便,通达性高 4数据来源与处理 41遥感数据来源与处理 411遥感数据选择 412遥感数据处理 42实地调研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实地调研数据来源 422实地调研数据预处理 43社会统计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社会经济数据来源 432社会统计数据预处理 5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研究 51旅游用地类型划分及技术路线 511旅游用地类型划分 512旅游用地变化研究技术路线 52旅游用地现状 521旅游用地数量结构 522旅游用地空间分布 523旅游用地垂直梯度 53旅游用地动态变化 531旅游用地数量结构变化 532旅游用地类型变化 533旅游用地垂直梯度变化 534旅游用地空间扩张和服务功能变化 54小结 6旅游用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61定性分析 611自然环境因素 612社会经济因素 613政策制度因素 62定量分析 621多元线性时间序列回归模型 622Logistic空间回归模型 63小结 7旅游用地发展预测 71旅游用地规模预测 711平均增长率预测 712灰色系统预测 713线性回归预测 714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72旅游用地发展趋势 721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导致旅游用地大幅度增加 722重点旅游项目用地是未来全县旅游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723休闲农业用地将会大幅度增加 724生态景观用地和道路用地将会增加 725其他相关旅游用地数量也将增加 73旅游用地来源分析 731农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2林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3建设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4水体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35未利用土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 74旅游用地空间扩张预测 75小结 8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研究 81旅游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811旅游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812旅游用地空间优化结果 8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 821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方法 822旅游用地类型结构优化结果 83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结果 84小结 9结语 91主要结论 92创新点 93讨论、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图1-1技术路线25 图2-1旅游地构成31 图2-2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38 图5-1旅游用地变化研究技术路线65 图5-2栾川县旅游用地结构(一级分类)67 图5-3各景区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68 图5-4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72 图5-5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高程的分布73 图5-6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74 图5-7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度的分布76 图5-8各景区旅游用地面积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77 图5-9各种旅游用地类型在不同坡向的分布78 图5-10第一阶段(1991—2001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6 图5-11第二阶段(2001—2011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7 图5-12第三阶段(2011—2015年)各景区旅游用地转移88 图5-13各景区林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2 图5-14各景区农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3 图5-15各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4 图5-16各景区水体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6 图5-17各景区未利用地在不同时期的高程变化97 图5-18各景区林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98 图5-19各景区农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99 图5-20各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0 图5-21各景区水体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1 图5-22各景区未利用地在不同时期的坡度变化102 图5-23各景区林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3 图5-24各景区农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4 图5-25各景区建设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5 图5-26各景区水体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6 图5-27各景区未利用地不同时期在坡向上的变化107 图5-28重渡沟景区旅游用地时空分布111 图5-29倒回沟景区旅游用地时空分布112 图6-1旅游用地驱动因素118 图6-2新增建设用地与旅游景区发展周期关系124 图8-1各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161 图8-2栾川县土地利用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162 图8-32015年栾川县旅游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164 图8-4旅游景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绿当量的影响173 图8-5研究区旅游用地生态优化结果176 表3-12013年洛阳市各县市主要经济指标47 表3-2栾川县2014年限额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49 表3-32000—2015年栾川县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50 表3-4栾川县山地旅游景观类型52 表3-5栾川县已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构成52 表3-6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能力主要指标54 表4-1栾川县遥感数据来源56 表4-2栾川县社会经济数据来源60 表4-3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匹配表60 表5-1旅游用地分类63 表5-2栾川县旅游用地现状66 表5-3各旅游景区用地现状(一级分类)67 表5-4栾川县1991—2015年旅游景区用地数量变化80 表5-5栾川县1991—2015年各类旅游用地面积和占比81 表5-6栾川县各景区1991—2015年各类旅游用地面积变化82 表5-7第二阶段(2001—2011年)土地利用转移较明显的景区90 表5-8研究基期和研究末期各景区建设用地扩展情况110 表5-9各景区旅游用地种类变化112 表6-1各个旅游景区建设用地在不同阶段的增长对比123 表6-2不同主题旅游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模式对比124 表6-3旅游用地面积与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129 表6-4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关系数130 表6-5模型方差分析131 表6-6模型系数131 表6-7模型中已排除的变量132 表6-8变量设计135 表6-9“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37 表6-10“林地转为农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39 表6-11“林地转为建设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41 表6-12“林地转为水体用地”模型运算结果142 表7-1栾川县旅游用地增长可能方案146 表7-2旅游用地GM(1,1)预测结果148 表7-3GM(1,1)模型精度等级148 表7-4基于线性回归方法的旅游用地预测结果149 表7-5栾川县旅游用地未来10年可能变化态势150 表8-1生态因子及其影响范围所赋属性值160 表8-2全县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类统计162 表8-3各景区旅游用地适宜性分级面积165 表8-4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重分类167 表8-5生态系统的各种环境保护功能评价168 表8-6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169 表8-72015年栾川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169 表8-8热带、亚热带地区耕地和草地全年平均绿当量系数170 表8-9栾川县各景区最佳森林覆盖率及绿当量171 表8-10栾川县生态绿当量未达标景区旅游用地结构优化17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