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特色劳资合作路径研究--基于劳资关系演化视角

中国特色劳资合作路径研究--基于劳资关系演化视角

  • 字数: 18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许清清|责编:张冰洁//乔镜蜚
  • 商品条码: 97875203839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借鉴博弈与复杂网络工具来研究劳资关系演化规律与劳资合作路径,这为探寻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首先,指出了学界基于微分方程的演化博弈来分析劳资关系演化的局限性,运用非合作博弈联盟分配理论构建了“非对称鹰鸽模型”的参数设置,并把模型放到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复杂网络中进行仿真,分析了劳资关系的拓扑结构对劳资合作的影响;其次,揭示了劳资关系演化的一般性规律与特殊规律、一般路径与特殊路径以及劳资关系演化机制,指出了劳资力量平衡是劳资关系演化进入合作常态阶段的关键,分析了政府构建劳资合作路径比一般自主演化路径的优势;然后,比较了美国、德国劳资合作路径演化是否符合劳资关系演化规律,并具体分析其劳资演化阶段及其合作结构,揭示了劳资合作路径与历史、社会的匹配性与缺陷;再次,研究了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指出了我国劳资合作的特色,揭示了中国特色劳资关系的演化路径与历史、社会的匹配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政府对劳资合作关系的制度构建,使劳资合作关系出现新路径,并对现阶段劳资关系所面临的新困难进行剖析;最后,针对这些新困难,对构建劳资和谐合作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许清清,女,博士,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主要从事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研究。荣获“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青岛大学卓越人才”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制造驱动劳动关系转型的社会嵌入路径研究(19BSH085)”、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劳资合作路径研究—基于劳资关系演化视角(16YJC79011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马克思劳资系统演化机制与路径研究(2017M612180)”等项目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基于经济学对劳资合作问题的研究 二 基于管理学对劳资合作问题的研究 三 基于博弈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四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五 文献述评与可拓展的领域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劳资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西方主流劳资关系理论的偏见 一 对劳资利益冲突研究模糊 二 对劳资合作研究不足 三 对劳资关系演化规律研究缺乏 第二节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辩证统一 一 劳资关系理论 二 劳资关系演化思想 第三节 博弈理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一 非合作博弈理论对合作的研究 二 合作博弈理论对合作的研究 三 演化博弈理论对合作的研究 第四节 复杂网络理论对合作问题的研究 一 网络拓扑结构对合作的影响 二 共演化对合作的影响 第三章 劳资关系的演化规律与路径 第一节 劳资合作的定义与模式 一 劳资合作的定义 二 劳资合作利益的帕累托改进 三 劳资合作的模式 第二节 劳资关系演化规律 一 劳资关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二 劳资关系演化的特殊规律 第三节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一 劳资关系演化的一般路径 二 劳资关系演化的特殊路径 三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路径 四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的特殊路径 第四节 劳资关系演化模型 一 劳资关系演化博弈模型 二 劳动自组织演化模型 第五节 劳资关系演化机制 一 动力机制 二 突变机制 三 嵌入耦合机制 四 多层级协同机制 第六节 政府对劳资合作关系的机制设计 一 政府构建劳资合作关系的演化路径 二 政府设计劳资合作的空间结构 第四章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比较制度研究 第一节 美国 一 美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二 美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政府机制设计 三 美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 四 美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的政府机制设计 第二节 德国 一 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二 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政府机制设计 三 德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演化 四 德国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政府机制设计 第三节 制度比较 一 美国与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相同点 二 美国与德国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不同点 第五章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的历史路径 第一节 中国特色劳资合作思想 一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劳资两利”思想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劳资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劳资关系 一 劳资关系宏观运行环境的中国特色 二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中国特色 三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中国特色 四 劳资关系调整模式的中国特色 第三节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 一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前期铺垫阶段 二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第一阶段 三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第二阶段 四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现阶段 第四节 中国特色劳资关系演化的机制设计 一 劳资关系演化路径的机制设计 二 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机制设计 第六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资合作关系演化新路径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资合作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一 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 二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 三 新生代农民工特质的改变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资合作进入的新阶段 一 资强劳弱不平衡的劳资关系趋于平衡 二 收入分配不均的趋势减缓 三 企业民主建设新格局形成 四 新的劳资关系结构建立 第三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劳资合作关系的机制设计 一 政府对劳动力节点的机制设计 二 政府对资本的机制设计 三 政府构建劳资关系空间结构的机制设计 四 政府平衡劳资力量的机制设计 五 政府对劳资连边的机制设计 第七章 构建劳资合作关系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针对劳资个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一 针对劳动力个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二 针对资本个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第二节 针对劳资群体节点的机制设计 一 平衡劳资力量以促进劳资合作 二 改革国有企业以引导和谐劳动关系 三 创新私营企业劳资合作关系 第三节 深化劳资节点连边机制 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 深化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产业政策 三 弘扬传统文化以发挥“精神”连边机制作用 第四节 促进劳资合作空间结构平衡协调发展 一 扩大劳资合作连边范围 二 促进劳资合作空间结构平衡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