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及消减研究

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及消减研究

  • 字数: 29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祝建华|责编:宫京蕾
  • 商品条码: 97875203810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3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SH094),结项为良好。全球化、高科技、高风险的社会特征增加了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性。当前的中国城市的容纳力、环境、社会管理等面临巨大挑战。CPI持续高位运行,房价居高不下,老龄化进程加快,教育、医疗、养老负担较重。这些形成巨大风险冲击,并同时削弱了城市居民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部分家庭随时会陷入贫困或贫困恶化,其贫困脆弱性问题值得关注。本书通过分析城市居民家庭遭受的风险冲击及其抵御机制,进行贫困脆弱性识别,提出消减贫困脆弱性的综合性回应体系,实施上游干预与社会保护。
作者简介
祝建华,男,1978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博士。先后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分别获法学学士(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社会学专业)、管理学博士(行政管理专业)学位。现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系副主任、公共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访问学者(2009年),耶鲁大学麦克米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15—2016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08年),浙江省151人才工程(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青年英才计划(2016年)。曾获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教坛新秀奖和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贫困与社会救助、社会政策、全球正义。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贫困脆弱性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贫困脆弱性的概念 一 贫困脆弱性概念的发展与定义 二 贫困脆弱性概念的分解 第二节 贫困脆弱性的分析框架 一 贫困脆弱性的二维分析框架 二 贫困脆弱性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 贫困脆弱性的四维分析框架 第三节 贫困脆弱性的测量 一 预期贫困的脆弱性 二 低期望效用的脆弱性 三 风险暴露的脆弱性 第三章 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识别 第一节 相关数据选择与变量处理 一 数据来源 二 相关变量选择 第二节 贫困脆弱性的实际测度 一 贫困脆弱性测度模型的建立 二 贫困脆弱性的实际测度与计算 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基于CFPS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 自变量的处理 二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第二节 基于2013年截面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 自变量的处理 二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小结 第五章 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城市居民家庭生存的脆弱性 一 收入与支出层面的劣势 二 就业层面的生存脆弱性 三 医疗层面的脆弱性 四 住房层面的脆弱性 第二节 城市居民家庭发展的脆弱性 一 教育的发展脆弱性 二 社会关系的脆弱性 三 社会保障层面的脆弱性 第三节 城市居民家庭的风险、行动与关键事件 一 城市居民家庭的潜在风险 二 城市居民家庭风险认知与行动 小结 第六章 消减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政策理念、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消减贫困脆弱性政策设计的理念 一 上游干预的理念 二 社会保护的理念 第二节 消减贫困脆弱性政策设计的目标 一 满足生存需要 二 缓解风险冲击 三 提升家庭能力 四 改善家庭行动 第三节 消减贫困脆弱性政策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政府主导原则 二 多元主体参与原则 三 可持续原则 四 协调性原则 第七章 消减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具体政策设计 第一节 事后补偿的应对型政策设计: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机制 一 构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二 兜底保障的含义 三 兜底保障的总体目标 四 构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的路径 第二节 风险缓解与能力提升的政策设计:家庭子女补贴制度 一 建立家庭子女补贴制度的必要性 二 国外子女津贴制度及其作用 三 国外家庭子女津贴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四 家庭子女补贴制度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行动改善的缓冲型政策设计:助推机制的构建 一 构建助推机制的必要性 二 家庭行动的典型误区 三 主要助推工具及行动改善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 研究的数据问题 二 有关收入的测量问题 三 贫困脆弱性的精准识别 四 影响贫困脆弱性的路径分析 五 如何应对新的风险冲击值得关注 六 消减贫困脆弱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 附录Ⅰ 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个案访谈资料的编码 附录Ⅲ 贫困脆弱性计算部分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