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子德论

老子德论

  • 字数: 26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康宁|责编:安芳
  • 商品条码: 97875203859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道”被视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作为一个圆融、玄妙的形上存在,哲学意义上的“道”,生万物,生万物之万德,是宇宙、自然、人事发展的终极依据和至高法则。古今人们对于“道”的诠释与解读,综合促成了系统性的《老子》“道”论。循着学界普遍认可的“道一德”理路,“德”多被作为“道”的派生物,围绕“德”而展开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 《老子》“德”论,涵盖道德概念、道德主体、道德层级、道德内容、道德养成方法等范畴,是一个体系化、结构化的整体理论。本书以《老子》文本为主要依据,以道家“道人合一”“道器合一”的思想特点为线索,以多维度关照《老子》文本与其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原则,力求通过语义分析、观点比较、观念借鉴、论点创新等方式阐释《老子》“德”论。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子》“德”论的德育蕴义,为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王康宁,女,1987年9月生。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读书和工作期间始终以道家《老子》思想作为研究重心,目前主要从事先秦道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近年来,在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约二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文摘》《新华文摘》全文或摘要转载;独立与合作出版相关专著两部——《老子“道经”教育通义》和《老子“德经”参证与德育镜鉴》;主持相关省部级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
目录
绪  论 1 一  选题缘由 3 二  文献综述 10 三  研究目标及方法 19 第一章  ?老子? “德” 论研究的前提 24 第一节  对早期相关理论的解读与分析 24 一  对 ?老子? “德” 论误解的澄清 24 二  对 ?老子? “反道德” 的再认识 34 三  ?老子? “德” 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38 第二节  ?老子? “德” 论的重要性论证 40 一  “德经” 在 ?老子? 中的重要性 41 二  “德” 及其相关理论在 ?老子? 中的分量 47 三  “道” 与 “德” 关系中体现的 “德” 之重要性 49 第二章  ?老子? “德” 义 53 第一节  ?老子? 之前的 “德” 53 一  “德” 之初义 53 二  “德” 之伦理义 57 三  “德” 之哲学义 59 四  “德” 义演变的原因探析 60 第二节  ?老子? 之 “德” 64 一  哲学之 “德” 65 二  伦理之 “德” 71 三  动词之 “德” 74 第三章  ?老子? “德” 论的体系及层级 77 第一节  ?老子? “德” 论的体系 77 一  “德” 论的相关概念 77 二  “德” 论的主体关系 91 第二节  ?老子? “德” 论的层级 97 一  “道—德—仁—义—礼” 的价值层级 98 二  “上德” — “下德” 的价值层级 107 第四章  ?老子? “德” 论的主体及表现形式 113 第一节  “道” 的 “生而不有” 之德 115 一  “道” 是 “德” 的第一主体 115 二  道之德的形上属性 116 三  道之德的 “无为” 特性 117 四  道之德是 “道” 本身 119 第二节  天地的 “不仁” 之德 120 一  “天” 在 ?老子? 中的位置 120 二  ?老子? 中的 “天” 122 三  ?老子? 中的 “天地” 125 四  天地 “不仁” 的内容 126 五  “天地之德” 与 “道之德” 的关系 129 第三节  万物的随顺本性之德 131 一  ?老子? 中的 “万物” 131 二  万物之 “德” 的本然性 132 三  自然事物的 “不争” 之德 136 四  自然事物之德与天地之德的关系 139 第四节  “人” 之德 140 一  ?老子? 中的 “人” 140 二  现实人世并非 “人皆有德” 141 三  “人” 之德的伦理性 143 四  以 “圣人” 为代表的 “人” 之德 144 五  人之德与物之德的关系 146 第五节  “人主” 之德 147 一  ?老子? 中的 “人主” 148 二  “人主” 之德的工具性 150 三  “人主” 之政德 152 第五章  ?老子? “德” 论的实践途径及价值取向 157 第一节  ?老子? “德” 论的实践途径 158 一  “仰天俯地” 的 “察” 158 二  “涤除玄览” 的 “思” 162 三  “勤而行之” 的 “行” 166 第二节  ?老子? “德” 论的价值取向 168 一  人皆成 “圣” 169 二  人世 “有道” 173 三  宇宙 “完满” 176 第六章  ?老子? “德” 论的德育镜鉴 180 第一节  ?老子? “德” 论的德育观照 180 一  道德是否可教? 182 二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谁? 185 三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188 四  道德教育通过何种方式实施? 192 第二节  ?老子? “德” 论的德育启示 196 一  道德教育需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197 二  道德教育不止于道德实践 199 三  道德主要不是教的功夫 201 第七章  不言之教———老子 “德教” 思想概览 204 第一节  “不言之教” 概述 204 一  不言及不言之教 205 二  不言及不言之教的理论依据 213 三  不言之教与老子道论的关系 216 第二节  老子对教育的解构 220 一  老子解构教育的背景 220 二  老子解构教育的内容 225 第三节  老子解构教育的原因及结果 238 一  老子解构教育的原因 239 二  老子解构教育的结果 245 第四节  不言之教之教育意旨 250 一  不言之教与教育目的 251 二  不言之教与课程设置 255 三  不言之教与教学方法 258 四  不言之教与师生关系 261 参考文献 266 后  记 27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