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明代曲论叙事观研究

明代曲论叙事观研究

  • 字数: 27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刘玲华|责编:刘志兵
  • 商品条码: 97875203832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的整体视野中,选取明代曲论中的叙事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散见于明代曲论的各类理论形态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节问题、人物问题,以及审美鉴赏问题,深入探讨明代曲论叙事观的构建、演变以及发展脉络,旨在还原并揭示曲家、曲论之间复杂的承继与突破关系,重新审视明代曲论叙事观在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史中的地位。本研究既是专题研究,也是断代研究,对于推进和完善明代曲论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玲华,湖南岳阳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戏曲文学与文化理论。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发表过的相关论文有《明代戏曲叙事三“奇”刍议》和《戏无蓝黄,曲无中西——基于中国戏曲理论中西之争的一个考察》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文献整理成果 二 学术研究建树 第二节 研究缘起及背景 一 研究不足及必要性 二 研究意义与可行性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界定 二 研究方法概言 第一章 明代曲论转型与叙事观走向成熟 第一节 从曲学到剧学:明代曲论的演进脉络 一 “曲”学核心:元末至明初正德年间 二 从“曲”学向“事”学过渡:明嘉靖至万历年间 三 叙事观走向成熟:明万历以后 第二节 明代曲论叙事观走向成熟的原因探寻 一 传奇文本凸显叙事强化 二 心学高昂更新叙事趣味 三 坊刻之兴促成叙事转换 第二章 情节观 第一节 “情节”与“关目”概念的界定及演变 第二节 明代戏曲叙事的尚“奇”策略 一 叙“奇”:戏曲叙事题材的三重解读 二 求”奇”:戏曲情节结构的主旨选择 第三节 明代曲论情节观的发展分期及理论举隅 一 萌芽期的情节观 二 发展期的情节观 三 全盛期的情节观 第三章 人物观 第一节 人物创作观 一 “传神写照”:明代曲论的人物塑造意识 二 “借客形主”“摹索”等:明代曲论的人物塑造技法 第二节 人物批评观 一 明代戏曲人物批评观的理论意识 二 明代戏曲人物批评观的文学视域 三 明代戏曲人物批评观的思想视域 第四章 审美观 第一节 明前“本色论”的理论铺垫 一 明前文学批评中的“本色”内涵 二 明初戏曲批评中的“本色”逻辑 第二节 明代“本色论”的丰赡与流变 一 承上启下:李开先“本色论”的先导价值 二 自俗而雅:中晚明“本色论”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明代“虚实论”的审美构建 一 “本色论”与“虚实论”的审美相通 二 明代“虚实论”走向成熟的双重背景 三 明代“虚实论”审美构建的两个面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